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金融评论

易宪容:寻求银行信贷无限扩张的根源

来源:人民网
2010年02月09日09:03
  国内银行信贷无限过度扩张,在2009年下半年沉寂了半年之后,2010年1月又开始抬头。据报道,截至1月19日,银行业全部新增贷款达1.45万亿元,逼近去年1月份1.62万亿元的规模。从而使得不仅央行不得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银监会也出台要求信贷增长适度的指引。

  尽管监管层三令五申要求国内各商业银行要把握好信贷投放节奏,尽量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落实有保有控的信贷政策,形成合理信贷结构等,但实际上这些要求都无法改变商业银行信贷无限扩张的冲动。何也?有人认为这是商业银行对央行将逐步收紧信贷政策有所预期,各商业银行都希望赶在央行货币政策收紧前尽可能多地放贷,以便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也有人认为这种现象与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短期最大化有关,从而使得1月份前两周信贷出现激增的现象。

  但是,这些看法只看到问题的表象,更为重要的是与国内各商业银行都在过度地使用作为公共品的现代银行体系有关,与当前商业银行的信贷激励机制有关,与市场普遍预期国内房价上涨有关的假定有关(即假定当前及未来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只会上涨而不下跌),与商业银行运作是由政府的行政主导管制有关等。如果不从这些方面入手,有2009年上半年的示范作用或影响,只要有机会或条件,各商业银行就会采取信贷无限扩张的方式。

  因为,对现代银行体系来说,看上去每一家银行都有明确的产权界定,每一家银行都由确定的股东来组成,但是现代银行体系产权的终极意义则具有社会公共品的性质。比如,从现代银行的特性来看,它与金融市场的任何一个单个金融机构一样,所采取的行动都会产生巨大溢出效应或存在经济行为正负的外部性。这种外部性不仅会影响其他银行及金融机构的利益,也会对整个经济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现代银行的稳定性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它与其他公共品一样,当市场失灵时,往往会导致公共产品的供给缺乏及无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每一家银行的行为看上去是合理正常的,但实际可能导致对整个银行及金融市场的无效率。

  还有,现代商业银行都是由国家担保,即央行不仅是现代银行的最终贷款人,而且现代银行的外部性十分严重。当一家银行出现危机时,会影响到其他银行及许多相应的当事人。央行为了减小这种外部性,不得不承担最后贷款人角色。在这种情况下,现代商业银行看上去是产权界定清楚,但实际上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或管理者在产权运作过程中往往会把产权运作成本转移给整个社会。因此,过度地使用现代银行体系就成了银行经营者及管理者最为平常的事情。

  正因为商业银行的经营者及管理层无所不在地过度使用这个具有公共品性质的银行体系,因此,在2009年央行的货币政策由从紧到适度宽松后,各商业银行就采取了一系列的过度使用现代银行体系的激励政策。比如,商业银行对信贷人员信贷规模扩张采取十分强化的激励政策,即凡是信贷人贷出去1亿元,奖励金就可获得25万—30万元。在这样的激励政策下,信贷人员的放出贷款只强化贷款的数量而不管其质量。贷款人员为了扩大信贷规模不惜违规操作与经营,并用贷款长期性来掩饰贷款质量低下的不足。比如说,2008年131号文件对第二套住房准入有严格规定,但是信贷员为了扩大信贷规模,就完全违反这种规定,对所有个人按揭贷款者,均享受第一套住房的信贷优惠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吸引许多投资者纷纷利用政府信贷优惠政策进入房地产大炒特炒住房。这样,银行信贷规模无限扩张了、住房市场繁荣了、房价飙升了、土地价格上涨了,但银行的风险也积累了。2009年国内银行信贷之所以过度增长,就是与这种对信贷人员无限信贷扩张的激励政策有关。我们看到,2009年国内银行信贷呈3倍增长,达到9.59万亿元,但是国内银行的利润水平及利润增长率都远远低于2008年。其实,这些就是商业银行粗放型经营的结果。因为,央行2005年61号文件明确了商业性贷款利率水平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下限利率为相应期限基准利率的90%。通过利率差异化给贷款人风险定价。对于这一政策或规定,在从紧的货币政策下,由于商业银行谈判能力强势,因此在贷款的过程中银行把这一政策发挥得淋漓尽致,2008年商业银行的业绩也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但当货币政策由从紧到宽松之后,不仅央行多次不对称降低贷款利率使得利差水平全面缩小,而且各商业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不少商业银行基本放弃了风险定价要求,而多以利率下限放出贷款。特别是个人住房按揭优惠贷款利率无差异,商业银行就是采取个人住房按揭贷款优惠利率4.158%这个水平大量发放贷款。这样不仅降低了银行对贷款企业风险定价能力,增加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且也为银行信贷规模无限扩张创造了条件。如果说这样的激励政策不改变,商业银行随时都会突破现有的信贷规模限制。

  在这种激励过度的银行奖励政策下,大量的银行信贷资金进入房地产市场,吹大了不少地方的房地产泡沫。比如,2006—2008年全国银行个人新增贷款分别为6119亿元、11800亿元、7010亿元,但2009年达到了24600亿元。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当央行对银行信贷过度进行控制时,这种个人新增贷款的比例越来越高。比如,2009年10月人民币各项贷款新增2530亿元,但居民户新增贷款就有1576亿元,占比62%;11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2948亿元,居民户新增贷款就达2377亿元,占比81%。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商业银行一个十分流行的观念,即个人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因此,央行对信贷有所收紧时,由于个人按揭贷款是商业银行看好的优质资产并没有随之收紧,反之绝大部分的信贷进入了个人按揭贷款。

  那么,银行之所以愿意把大量的信贷资金贷给购买住房的投资炒作者,就在于商业银行假定房价只涨不跌。也就是说,只要房价只涨不跌,那么贷给房地产市场的钱,无论是给房地产开发商还是给购买住房投机炒作者,都不会面临风险。如果房价只涨不跌,房地产贷款规模越大,其银行利润就越多,风险就越小。但是实际上,这种假定是不成立的,房价既可涨也可跌。当房价下跌时,大量的房地产贷款就面临着巨大的信用风险。因为,当大量住房投资者或炒房者利用银行过高便利的金融杠杆进入房地产市场时,不仅改变了住房市场需求性质,可能由以消费为主导的需求改变为以投资为主导的需求,改变市场对价格的预期。在以住房投资为主导的房地产市场中,投资者关注的是银行信贷的易获得性、信贷成本、信贷杠杆率及市场对房价的预期,但对房价高低不敏感。当房地产投资者可以借助过度优惠的信贷政策进入房地产市场时,大量的购房投资者就会涌入市场,从而把房价一步一步推高,把房地产泡沫吹大。但住房又是民生所必需的产品,当房价过高时,一定会把住房消费者挤出市场。这时政府就会取消过度优惠的信贷政策及收紧信贷,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及房地产泡沫破灭。从我的研究来看,没有一个国家的房地产泡沫不破灭,只不过这种房地产泡沫破灭对社会经济造成的损害有大有小罢了。因此,在商业银行经营者及管理者假定住房价格只涨不跌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向房地产市场无限扩张信贷规模也就不可避免。

  (作者单位:金融研究所)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李乔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