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回力三叹:“上海制造”破茧艰难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
2010年02月23日11:27

  文/吴勇毅 陈渊源 翁美飞

  2009年4月,年近40岁的周炜站在办公室窗前,不由想起上任前集团领导找自己谈话的情景:“回力品牌是集团的重要资产,也是上海硕果仅存的经典国货品牌,你一定要让它重现辉煌!”

  这句话曾让周炜激情澎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回力

的品牌地位在自己的任期内有所改变。然而,出任鞋业公司总经理一年以来,他发现这个事情,实在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一叹成名太早

  今年已76岁高龄的回力鞋,堪称上海制造的代表品牌。它是中国运动球鞋的鼻祖,同样也是156个上海经典国货品牌的中坚力量。

  回力的商标,取英文单词“WARRIOR”的谐音,寓意“回天之力”。这在那个普遍以“财源广进”等字意为企业命名的年代,显然独树一帜。某年全运会前夕,鞋厂还破天荒地雇来飞机播撒传单,场面出奇壮观。

  最鼎盛时,回力年销售额达到八亿元,单款鞋一年卖出几千万双的纪录,至今无人能破。在那个一切凭票供应的年代,人们将回力鞋、英雄笔、凤凰牌自行车等一众上海制造看作人生梦想,有人为了让鞋更加打眼,甚至不惜用白粉笔将其“增白”。

  然而,“闭门造鞋”注定成为回力的落败之源。作为国内轻工业的中心,当时许多计划资源都要从上海调拨,回力鞋只需完成上面布置的生产计划,不必也不得自寻销路。

  时至上世纪70年代末,各省相继取消统购统销,外地鞋企纷纷“被迫下海”。比如青岛双星,1983年国家批发站表示不再接收橡胶九厂(双星前身)的胶鞋,党委书记汪海放下架子,带领一众职工扛着箩筐吆喝着上街卖鞋。而此时,回力仍在上海统购统销的温室之中,市场改革明显滞后于全国。

  直到1993年的一天,回力鞋厂的8600多名员工突然得知,批发站、百货站即将撤销,国家自此不再收购他们的鞋,一时间,前所未有的慌张迅速扩散。而此时,提前10年“被迫下海”的青岛双星们已经在摸爬滚打中熟悉了市场。

  也正是这十年间,广东、福建的民营鞋企也已呼啸而起,它们承接了港台地区的轻工业内移浪潮,饥渴地吞噬起被计划经济把控多年的鞋业市场。

  群雄逐鹿,腹背受敌,难以为继。1994年回力鞋含泪关掉了第一家生产解放鞋的分厂。

  自那以后,每两年关一家,到2000年,回力旗下7家分厂和1家研究所全部关门,8600名工人先后下岗。再这样下去唯有死路一条,2001年政府将回力品牌从破产企业中剥离,成立了新的上海回力鞋业有限公司,回力品牌方才得以“舢板逃生”。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