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金融评论

金融:修正信贷进退失据

来源:《中国改革》-财新网 作者:李涛
2010年03月02日15:45

  如何改变地方经济的“输血型”模式,是“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信贷机制恢复正常化的根本所在

  《中国改革》 记者 李涛

  “引而不发,跃如也”。货币与监管当局自年初采取“差别准备金率”和“限贷令”等规模管制措施后,银行信贷投放虽稍有收敛,但受制于与地方

政府结成的“利益链”,信贷冲动之势并未减弱。

  “信贷调控”自然会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讨论时的关键词,货币与监管当局如何向代表委员阐明其一揽子举措师出有名、行动有据,在“两会”上将会受到强烈关注。

  其实,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一些来自地方政府的与会代表已经针对信贷收缩提出了上述疑问。

  今年初,信贷投放再爆天量后,更为严厉的管制措施随之祭出,1月底投放应声回落,2月初却又出现一轮小高潮,于是部分银行再次下达“限贷令”。有业内人士因此质疑,如此循环往复,仅为“使贷款保持均衡,防止季度之间、月底之间异常波动”?进而形成“一刀切”,致使信贷投放更加脱离实体经济?

  一位央行高官阐释货币政策走向时强调,2010年会回到“真正意义上的适度宽松”;监管部门对银行的解释更为形象:所谓适度宽松,可以理解为“如果2009年宽松,2010年就是适度”。

  但如何对这一大方向进行政策细化,而不仅仅为实现一个量化调控目标,当是货币与监管当局回答代表委员的题中之意。

  中国银监会在今年春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公布了《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这两个办法与此前已经开始实施的《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将成为今年银监会工作的重点之一,意在加强贷款用途管理,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监管当局人士表示,当前发放的部分贷款超过了企业真实的需求,有些甚至是客户为了保持与银行关系,在部分银行分支机构的营销下,在特定时点帮助银行的分支机构完成考核任务或利润指标;而部分机构为完成任务,放低贷款标准,虚构贷款需求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当然,这只是银行无视实体经济冲动放贷的成因之一,地方政府背景的地方融资平台才是真正的“关键先生”。

  一份银监会的调查显示,2009年以来,部分银行分支机构投向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占其各项贷款的比重高达40%,而审批通过的授信额度更大,有的甚至已超过当前各项贷款的总和。其中风险显而易见,如中行开辟绿色通道,对一些政府承诺函没有到、没有抵押品、房地产证不全的贷款,跳过风险部门,先放贷再补办。鉴于此,银监会已经发布监管要求,强调银行不得与地方政府签署无特定项目的大额授信合作协议,并要严格限制贷款,并立即协商风险防范的措施。

  但是,银行与地方融资平台形成“灰色利益链条”依然存在,对其管制成效便会大打折扣。因此,如何改变地方经济的“输血型”模式,才是“两会”代表委员讨论信贷机制恢复正常化的根本。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