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第三次机遇
目前,中国汽车(主要是轿车)自主品牌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黄金时期。
回顾历史,中国轿车自主品牌曾经有两次发展机遇。但我们都错过了,丢掉了。
第一次是建国初期,一汽造出了“东风”、“红旗”,上海造出
了“上海”,这些品牌都成为国人的自豪。但是,由于对轿车的认识有偏差,认为它是“高消费”,甚至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所以,就成为了“政治车”,没有去搞产业化,更没有下力去提升技术。而条件比我国差的韩国“现代”等轿车企业却坚持自己的自主品牌,不仅立住了脚,而且获得了发展,成为世界汽车界的一支新军。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初期,这时候,人们认识到轿车应该是支柱产业,决心发展轿车。但在“重制造,轻品牌”的错误指导思想下,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几乎所有的合资企业都使用外国品牌。“上海”品牌被放弃了,“红旗”品牌位置被“奥迪”替代。对于后起的自主品牌,例如“奇瑞”、“吉利”等等,长期在政策上不予支持,成长得异常艰难。这种政策和战略,虽然繁荣了中国的轿车业,但往深层看,中国汽车业成了世界六大汽车集团三大汽车公司的天下,市场交出去了,技术并没有换到。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严重落后,与中国的大国地位极不相称。
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由于各种条件的演变,在中国轿车自主品牌面前,出现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这是“最后的机遇”。中国人,特别是政府和大型汽车企业,要充分认识这个机遇,抓住这个机遇,再不能失去它了!
认识中国汽车市场
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逆风而上,全年汽车销量达到1364万台,增幅46%,是全世界增量的78%,是全世界23%的市场份额。销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同时,汽车企业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规模以上汽车企业的主营收入为28054·33亿元,同比增长21%。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988·27亿元,同比增长52%,累计实现利税总额3309亿元,同比增长45%。
面对这些数字,我们需要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汽车市场。
首先,私人轿车的发展使中国汽车市场迅速成长。
回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们讨论的问题还是轿车能不能和应不应进入家庭。(新华社著名的汽车记者李安定写的书的名字就叫《汽车进入家庭》。)但很快就有了结论,不是理论的结论,而是现实的结论。仅仅用15年左右的时间,北京的私人轿车飞速增长,突破了400万辆大关,全国汽车销量世界第一。这种发展速度也是世界没有过的。
中国汽车市场的迅速发展并不是偶然的。考虑到轿车进入家庭和住宅商品化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中国消费者爆发出这样强大的购买力,充分体现了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双重推动力量。
其次,2009年的事实告诉我们,中国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十年前,即1999年,汽车销售量为238万辆。而后以16·74%的速度增长。(历史最高2002年同比增长37%)。到2008年销售量没有突破1000万辆。但2009年销售汽车1364·48万辆,同比增长46·2%。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这标志着,此前的中国汽车市场还处于突破阶段,从2009年开始,进入了普及阶段。2009年销量增加的重要原因是二三线市场开辟。一线为大城市市场。二三线为中小城市市场。2009年1-9月,二三线市场增长40%和51%,市场增长贡献率为40%和34%。一线市场增长为34%,市场增长贡献率为26%。
第三,中国汽车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今后十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中国汽车市场面临黄金十年”,已成为业界共识。
这个观点有诸多的论据支撑。1、中国经济将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汽车消费进入了普及阶段,二三线市场的开辟,必然在量上有所反映。3、中国农村城镇化(即城乡一体化)的加速,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将形成新的推力。4、中国汽车的社会保有量仍然处在低水平,潜力仍然很大。
与发达国家比较,2009年,3亿人口的美国汽车保有量为2·35亿辆,汽车普及率达到78·7%。而13亿人的中国汽车保有量为5000万辆,汽车普及率不到5%。有人曾预测,到2020年,中国汽车社会保有量将突破1·5亿辆。这可能是保守的估计,即使按照2009年的销售量,大数按1500万台/年的平均速度计算,未来十年将增加保有量1·5亿台,加上目前的5000万台,保有量将达到将近两亿台。当然,从更长远看,将来即使达到5亿的保有量也不算饱和。
对中国的汽车市场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它是一个迅速膨胀的潜力极大的全世界最大的特大蛋糕。
全世界的大汽车集团和公司其实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恐怕就是中国人自己反而认识得不够。
本土市场是自主品牌的最大优势
自主品牌在2009年表现了不俗的业绩。全年自主品牌共销售457·70万辆,占乘用车销售量的44%,同比提高4%。在市场占有率方面领先日德美法韩各系。
在轿车方面,自主品牌共销售221·73万辆,销量占市场总销量的29·67%,比2008年提高3·75%。日系车销量185·74万辆,市场占有率24·85%。自主品牌的销量一举超过日系汽车销量,成为冠军。大众、宝马、奔驰、奥迪合计销量143·82万辆,依然强劲,市场占有率为19·25%。以福特和通用为代表的美系汽车合计销量为92·26万辆,市场占有率为13·01%。
在细分市场中,江淮汽车的MPV市场销量第一,以4·6万辆压过别克GL8和广州本田奥德塞。SUV市场,长城哈弗以7·5万辆位居销量第二,仅次于日本丰田CR—V。
自主品牌的超越,主要是靠了小排量汽车。我们看到,2009年汽车销量的迅速增长,小排量汽车销量做了最主要的贡献。1·6升以及以下排量的汽车销量719·55万辆,占总销量的一半还多,同比增71%,销售增长贡献率为70%。这固然同国家鼓励小排量汽车,实施了购置税减半的政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汽车市场的特点,小排量汽车和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更相匹配,同时也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就销售数量而言,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有三个优势:一个是劳动力优势,一个是本土市场优势,一个是基础产业优势。
汽车产业是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资本和技术都是我国的弱项。在一定阶段,我们采取引进与合资的战略,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总结过去的经验,我们太偏重于“利用市场换技术”这一条,而对于利用本土市场优势和成本优势去打造自己的自主品牌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没有自主品牌,先进技术难以成为自己的翅膀;有了自主品牌,才能更快地掌握先进技术。
近几年,特别是2009年的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两条密切相关的经验:一条,自主品牌将对我国汽车业发展起到越来越的作用。一条,充分发挥本土市场优势是自主品牌崛起的最重要的途径。
小排量汽车的走热,恰正是我国自主品牌发展的市场条件。回顾过去,自主品牌几乎都是靠小排量起家,完成了原始积累。展望未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也要靠小排量崛起。
深层看待销量第一
必须冷静地看待2009年我国汽车销量世界第一。汽车销量第一,与汽车工业第一、民族汽车工业第一,根本不是一码事。切莫让市场的繁荣掩盖了需要更加关注的本质性问题。
第一,从销量看,1346万辆,自主品牌比重虽然增加了,但也只占44%,56%仍然是外国品牌。在轿车领域,自主品牌只占不到30%,而外国品牌占70%以上。而轿车则是代表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
第二,44%和30%的比重是按照辆数计算的,并不是按照销售额计算的。自主品牌的销量中,价格不到5万元、利润率不足3%的微型车、低端乘用车、轻型以及微型商用车销量接近400万辆。同样是一辆,但销售额相差悬殊。一辆奥迪的销售额就等于将近5—10辆自主品牌小排量汽车的销售额。排量2·0以上的中高档轿车和豪华轿车才是利润的主要来源,而在这个领域中,国内自主品牌的份额不足2%。就这种意义上说,目前的中国全球销量第一的汽车市场实质是外国品牌的盛宴。
第三,全球第一销量,并没有在中国产生全球第一的汽车公司和汽车品牌。民族汽车工业和汽车企业仍然没有改变大而不强的局面。在利润水平,技术含量,市场覆盖,产品档次等与世界汽车工业强国比,差距仍然显而易见。
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增长方式。我国汽车工业其实面临的是双重的转变增长方式的任务。一方面的任务是从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说的。要提倡小排量汽车,要制造节能汽车,以至要尽快推出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则是从国家角度提出来的经济效益的任务。即我们必须研究和重视汽车产业赚的钱装进了谁的腰包。从长远看,这是个更大的问题。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简单的估算:未来十年,我国汽车销售量以年平均1500万台计算,到2020年,新增1·5亿台。保有量达到两亿台。平均10万元一台,总销售额将达到15万亿元。利润率按10%计算,利润总额将是1·5万亿。按照有人估算的我国汽车工业总利润的分配比例是外国企业占7,中国企业占3的话,外国企业将从中国市场拿走1·05万亿利润。如果真这样局面的话,中国的汽车工业算不算完成了增长方式的转变?
没有自主品牌的崛起,中国汽车市场只能一直是外国企业越来越大的盛宴。
中国汽车工业,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任重道远!
自主品牌的新态势
从2009年的市场看,汽车新品增多是一个重要特点,全年新上市品种(包括改进和新款)221款,比2008年的114款多出一倍。(其中轿车175款,比2008年多75款。)
而推出新品最多的是自主品牌。自主品牌推出的新品共有120款(占全部新品一半还多),同比多出83款。其次是日系40款,再次为德系、美系,法系和韩系最少,分别为10款和9款。而在1·6以下排量的市场中,自主品牌推出的新车数量占总数的63·1%,超出其他各系的总和。自主品牌奇瑞2009年实施多品牌战略,以奇瑞、瑞麒、威麟三个渠道24款新车迅速开辟市场,其中全新产品达8款之多。
这充分表现了自主品牌的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态势。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自主品牌的新的发展机遇:
一、国家对自主品牌的发展空前重视。从当初奇瑞、吉利等自主品牌拿到准生证都很困难,到今天中央领导亲自批示要总结自主品牌的发展经验;从国家主管部门批准汽车项目只问国产化率不问品牌到今天推出扶植自主品牌的政策,都说明国家的政策导向已经发生了有利于自主品牌的根本性的变化。
国家政策的变化是自主品牌新态势的政策基础。
二、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的大的汽车企业遇到了破产的威胁,日本的汽车企业以丰田为代表也遇到了麻烦,世界的汽车产业正在发生着深刻的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这就为中国的汽车产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更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各种资源。
国家汽车产业的趋势是自主品牌新态势的国际条件。
三、我国一些汽车企业,在合资和市场竞争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不仅积累了汽车企业的经营管理经验,而且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技术方面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在小排量汽车和中档以下汽车,掌握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可以推出在质量上与外国品牌不相上下的产品。
其中以自主品牌为主的企业,民营汽车企业,发展尤其迅速。例如,在2009年,奇瑞销量超过50万辆,增幅40·5%,吉利销量32·5万辆,增幅59%,比亚迪销量44·8万辆,增幅283·3%。
我国汽车企业的成长壮大是自主品牌新态势的主体条件。
四、最重要的是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意识的觉醒。大家已经从世界汽车发展的历程中特别是从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我国汽车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品牌的重要,不仅把品牌战略作为自己最重要的战略,而且初步摸索到了利用本土市场优势迅速提升自主品牌的途径。
过去比较流行的认识是,没有先进的技术,就不可能有自主品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就必须同时引进外国的品牌。现在认识到,这只是真理的一面。还有更重要的一面,有自主品牌才可能吸收消化外国先进技术,有自主品牌才可能实现在技术上的跨越式的发展。这一面应该是主导面。
我曾经用写文章来比喻制造(技术)和品牌的关系。写文章的第一种方式是自己写(技术)用自己的名字(品牌)发表。第二种方式是自己写(技术)用别人的名字(品牌)发表。第三种方式是让别人写(技术)用自己的名字(品牌)发表。我把第一种方式成为“常人方式”。把第二种称为“秘书方式”。把第三种称为“首长方式”。
过去的多少年,我们的合资企业采取的都是“秘书方式”,产品再好也是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现在,我们要特别提倡“首长方式”,把别人的先进的技术拿来为我的品牌所用,支撑我的品牌,发展我的品牌。奇瑞让日本人设计车型,让奥地利人设计发动机为奇瑞品牌所用,是“首长方式”;吉利收购世界第二的澳大利亚DSI公司,解决变速箱技术问题,现在又筹划收购沃尔沃,是“首长方式”。北京汽车工业公司收购萨伯的核心技术,准备用它来创建“北京牌”轿车,是“首长方式”。一汽轿车把日本技术用在红旗HQ3上,用在“奔腾”上,也是“首长方式”。
自主创新应该是三部曲: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创新三种方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无论哪种创新,最后都要依托和支撑自主品牌。原始的创新必须是自己创造的。但现成的技术是可以买来的。利用自主品牌在全世界整合技术资源,合作也可以,引进也可以,买断也可以,连企业和品牌一块买也可以,方式、方法、途径都可以大胆探索,大胆创造,但要害是发展我的自主品牌,此点不能含糊。
品牌意识的觉醒和品牌战略的制定是自主品牌新态势的战略基础。
五、中国消费者的观念也正在发生变化。
从总体看,消费者认为中国自主品牌“质量不行”、“毛病多”、“靠不住”的不信任感已经基本消失。购买国产品牌的阻力主要在品牌的知名度上,这是历史形成的差距。如果自主品牌在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发挥本土市场优势,发挥文化认同的优势,加以时日,这个障碍也是可以逐步克服的。例如今日中国消费者买加用电器,是否外国品牌,已经不特别在意了。中国轿车的自主品牌,也应该有同样的信心。
中国消费者观念的变化是自主品牌新态势的社会和文化条件。
总之,机遇已经摆在中国自主品牌的面前了,就看中国人的本事和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