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下午,宁波钢铁公司(下称“宁钢”)热轧车间,炙热的板坯在热轧机上缓缓地向前流淌,生产线的尽头,轧制好的热轧板卷被源源不断地送进旁边的仓库。
比起金融危机刚刚发生时堆积成山的状况,空了一半的仓库让宁钢制造管理部常务副部长邹阳心情大好。
实际上,一年前的困境不仅仅是库存大,还有亏损额高。一年前,宁钢是个亏损额每月都在不断扩大的企业,2009年1月和2月的利润总额是-16.51亿元,完全陷入资不抵债,而一年后,宁钢就已经今非昔比,去年3~12月份累计盈利4亿元,成功实现了扭亏。
扭亏的节点,与宝钢集团的入主不谋而合。
去年3月1日,宝钢以20.214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正式取得了宁钢56.15%的控股权。之后宝钢一直在把宁钢当做试验田,尝试着如何将规范的国有体制与灵活的民营机制更好地结合。
人力资源:加和减
与其他钢铁企业相比,宁钢完全可以用“命运多舛”来形容。
宁钢的前身“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是张志祥掌舵的唐山建龙实业和郭广昌掌舵的南京钢铁公司等5家民营企业于2003年初在宁波北仑组建的。不过钢厂还未投产,2004年5月就由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而停工,直到2006年8月1日才开始全面恢复建设,复工的同时,大股东也变为国有企业杭钢集团,民营股东退居次席。
2007年5月1日,宁钢的炼钢厂正式投产,但投产还不到一年,又不幸遭遇全球金融危机,规模效应还没有产生,产品便开始卖不出去了。而宝钢,就是在这个时候接过了宁钢民营股东手中的股权,并进一步增持控股。
时任宝钢股份副总的崔健与他的搭档,是在2009年2月28日到达宁波的,到宁钢后,崔健的身份就变为宁钢董事长。
当时,崔健面临的压力之大可以想象,如何稳定宁钢的管理层和员工,如何在宝钢体系下调整宁钢的产品策略,同时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的肆虐,众多风险叠加在一起,完全不可预知。
崔健很清楚,这个时候稳定住宁钢的干部和员工队伍是头等大事。于是在来到宁钢的第三天,他就主持召开了有300多人参加的宁钢干部大会。尽管宁钢还处于困难时期,崔健还是咬了咬牙,掏钱进行了两次调薪,一年下来,员工的薪水增加了10%,伙食补贴也由原来的每人每月120元提高到200元,中夜班的津贴标准更是提高到了原标准的3倍。
“兼并容易整合难,因此一定要给干部员工稳定的信心。”崔健这样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逆势”为宁钢员工加薪的原因。此外,入主宁钢后,宝钢向宁钢派出了多位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却至今没有辞退一名原宁钢的员工。
不过,只靠温和的“鼓舞”政策,显然不能将垂死的企业救活,必要的“砍”和“减”,也在以特有的方式在进行。
据记者了解,在宝钢入主后,宁钢的一级职能部门精简比例高达21%,二级职能部门精简比例也达18%。宁钢的管理层也同样在缩减,一级主管(厂部长)从整合前的54个减少到46个,二级主管(厂部直接下属管理者)也减少了7人。
幸运的是,这种“砍”和“减”同样被宁钢的员工和干部们接受了。“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只有通过组织优化,才能使公司比较快地恢复,但被调整的人员我们都会一一做好思想工作,并不是你做得不好,而是要暂时为企业牺牲,并保证被调整的人员一年内收入不变。”崔健说。
产品定位:大饼油条
宝钢入主宁钢后,集团派出了21名公司高管及一级主管来到宁钢,还先后派遣了135位专家到宁钢进行技术指导,不过,这并不是说就要将宁钢改变成与宝钢一样的钢厂。“重组宁钢之前,宝钢集团通过尽职调查等手段,基本摸清了宁钢的状况,在重组尚未完成之前就基本确定了思路,要把宁钢做成和上海精品基地互补的生产基地。”崔健说。
目前,宁钢的产品还比较单一,只生产热轧板卷,而这种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去年还一度是产能过剩的产品,但在崔健看来,这样的产品在浙江省却有很大的需求空间。
“宝钢的定位是做高端精品,但宁钢的人员、技术、装备都与宝钢不同,因此我们还是决定走宁钢原有的中低端路线。”崔健形象地将宁钢的产品定位形容为做“大饼油条”,“中低端产品也可以做成精品,我们不要做小摊上的‘大饼油条’,而是要做永和豆浆的‘大饼油条’。”
一年下来,宁钢的“大饼油条”也的确占据了更多的市场空间。截至2009年底,宁钢热轧产品有67.4%在浙江省销售,在浙江市场的占有率达到25%。目前,在浙江市场的占有率还在继续提升。
运营定位:低成本高效率
在崔健看来,老宁钢虽然亏损,但也拥有民营企业一些特有的优势,比如投资低、生产流程简洁、人员年轻,平均年龄只有28.8岁,其中20~29岁的员工比例占71.2%。
因此,宝钢入主宁钢后,对宁钢经营策略上的定位,就要求坚持低成本前提下提升更快的效率。毕竟,在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而宁钢产品又为中低端产品的情况下,坚持“低成本、高效率”的经营策略,才可能在混战中生存。
事实上,宁钢所处的地理位置也足以让其有低成本的“资本”。由于紧靠全球十大深水港之一的北仑港,25万吨的矿石运输大船可以轻松停靠在北仑港,卸船后就可立即运到宁钢的堆场上为炼钢所用。据透露,与国内一些大钢厂如武钢相比,宁钢一吨矿的运费就可以节省120元。
拥有天时地利后,日常经营如何能够成本最低化?途径很多,比如通过转变操作理念,优化工艺操作模式,优化炉料结构,铁水成本五个月降低了三成左右。再比如通过点检、定修等设备管理模式的优化,从而使全年的维修费用降低了1.1亿元。此外,公司所有单位的各类消耗,如水、电、纸的消耗,电话费用也都在网上公开。
“2009年3~12月份,我们的热轧卷平均单位成本较2月份下降上千元,经营总成本降低了26.08个亿,”崔健说,“我们有信心在几年内成为成本最低的热轧板卷生产企业。”而今年,他也已经为宁钢制定了更高的业绩目标:营业收入139亿元以上、利润总额达到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