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财经中心 > 财经人物 > 商界面孔

掌舵中芯四个月 王宁国有话要说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如晨
2010年03月18日09:10

  独家专访中芯国际总裁兼CEO王宁国

  张江路18号中芯国际里面的出租车,繁忙地排着队。一位对中芯显然有些熟悉且张口就谈“经济危机”的司机说,现在的状况比去年好得多,员工也比去年“精神”,这让拉客生意好多了。

  而沉默4个月后,中国这家第一大半导体代工企业的决策层也到了说些话的时候。昨天,《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国际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展览会场碰到董事长江上舟,问及为何沉默,他哈哈大笑说,管理层已全到位,马上会对外公布策略。

  记者也已约好中芯国际总裁兼CEO王宁国,这位曾在贝尔实验室、美国应用材料、华虹集团任职的职业经理人,细数其上任以来的日子。

  上任后的4个月

  王宁国不愿透露他与中芯国际之间的“姻缘”,只是强调,自己很快做出了决定。而一位熟悉他的人士透露,中芯董事长江上舟亲自对他发出了邀请,而他4天内便做出了决定。

  他正式上任的日子是2009年11月11日。这显然是个敏感的日子。因为,前一天,中芯加州败诉,被判赔台积电2.15亿美元,且要释出8%的股份,外加未来2%的优先购股权。同时,创始人张汝京离职。

  他的职位是中芯国际总裁兼CEO兼执行董事,与当初张汝京“一身三兼”的地位完全一样。

  但是,摆在王宁国面前的,却不是让他轻松的活计。中芯当时的情势,用“危局”一词来形容,丝毫也不过分:企业形象受损、财务受到重创、客户面临流失、员工信心缺失、人心浮荡。

  他急需烧起几把火来。首先是团队重建。因为,张汝京离职的同时,跟随他多年的老将、首席运营官MarcoMora也随即离去,中芯管理层突现真空。当王宁国与中芯管理层见面时,他感到,必须尽快重建新团队。于是,他向董事会提交了几名人选。

  这就是季克非、曾宗琳、杨士宁、关悦生以及研发骨干相继回归或“空降”的背景。

  “关于管理层人选,我们主要考虑四点,即专业、经验、信誉、过往成绩。”他甚至对记者一一列举了上述高管的许多专业特长、性格特点等,并且熟悉到细节。

  但是,有比团队重建还让人火烧眉毛的事。那时,中芯大客户对其加州败诉、赔款十分震惊,信心有些动摇,个别公司甚至开始提价,中芯面临海外客户流失问题。于是,上任没几天的王宁国,便立刻去了日本、美国两地,稳定客户信心。

  而中芯整个体系内部当时也充满传闻,一度有消息说,为了走出困境,中芯或将断臂求生,缩手不管全国六大生产基地中的武汉、成都,在建中的深圳厂也充满变数。这导致当地政府急着要中芯做出澄清。于是王宁国接着又去了三地,安抚当地政府,重树信心。

  但是,那时公众对中芯未来运营也充满了质疑。由于直接赔款导致公司财务受到冲击,那时又正处于第四季中期,海外媒体几乎集体唱衰说,中芯营业额当季或比上季下滑5%。王宁国说,绝不能输在运营上。那时,他几乎天天分析各种财务数据,最终得出乐观结论,当季中芯不但没有下滑,反而还增加了3%。

  由于濒临年末,王宁国也没有忽视董事会会议以及财报说明会。他说,前三个月,“确实非常忙”。

  裁员还是机构精简?

  但是,重树运营信心,不是简单地安抚几句就可以完成。未能走出亏损的中芯国际,在员工层面,一直缺乏士气。被外界视为技术专家的王宁国,大约2/3的时间,一直在谈管理与文化重建。

  他说,除了实地调研,几乎每天都会浏览员工言论,尤其是百度“贴吧”的帖子。那里让他感受到了基层员工的真实生存状态。他们或因待遇低而抱怨,或因难以升迁而消沉。

  他仔细对比了员工薪水标准,坦承某些方面确实不如同行;在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而来自6个不同国家、地区的员工之间,在观念、文化上的矛盾,也让他感到急需一种开放精神。

  过去9年多,中芯在生产、垂直布局、新业务培养方面奠定了基础。但在文化、人才培养、激励措施等“软”的方面缺少更多铺垫。

  在王宁国的建议下,中芯迅速为员工提高了部分待遇条件,并开始借助一项名为“机构精简计划”的措施,推动公司组织结构的变革。

  这一计划的内容是,将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先后调整上层管理队伍与基层队伍,融合公司技术、生产、市场等资源,提高内部运营效率,强化市场响应速度。消息人士此前曾对《第一财经日报》透露,这一过程或将伴随人员裁撤,尤其是50岁以上的员工,或将强制退休。

  曾担任过应材高级顾问的莫大康说,裁去部分人力对中芯有利,因为,“12000人,创收10多亿美元”,单位人力的产出远低于前三大对手。

  但王宁国表示,这并非是“裁人”。因为,裁人往往是产业不景气时企业成本控制动作,而中芯目前需要的是提高效率。

  熟悉他的一名内部人士表示,王宁国刚来时,发现中芯有55个人直接向他汇报,这让他惊讶,觉得沟通效率一定有问题。几个月来,他观察到,公司在部门、业务、人员搭配等方面确实有一些“大企业病”气息。

  “一个庞大组织到了新阶段,必须在管理上进行变革,GE、英特尔很多企业都是。”他说,涉及到人的变动,不是单纯控制成本,而是提高效益、效率。中芯必须打破现有体系,在组织结构上,既要走向“扁平化”,又要在各部门、业务之间建立矩阵式管理模式。但是,截至目前,外界仍在持续不断地质疑中芯,认为过去多年过于强调规模扩张,忽视了内在体制建设。王宁国没有直接回答,但他强调,不要对过去表示顾虑,往前看,也许你会发现,过去的决定是非常适合的。

  评估每一位对手

  但这些内部变革,并不能掩盖中芯面临的激烈的竞争。随着中东Global Foundries成功收购新加坡特许,中芯一下沦为行业“老四”。加上韩国三星等巨头渗透代工领域,中芯的地位有被弱化的风险。

  而更让人可怕的是,老对手、如今的第二大股东台积电正在借助打造代工标准的概念,强化产业联盟力量,而且,它对大陆市场的营销力度比以往明显加大。前不久接连与多个设计基地、研发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

  王宁国说,中芯并不畏惧谁,并强调要改变过去“做大做强”思路,要“做强做大”。在同一产品上,如果能提供一流技术和生产能力,客户满意,就不怕任何竞争对手。

  “在foundries(代工)领域,中芯还只是一轮‘新月’,但它有变成‘圆月’的动力和潜力。”他说,对于市场上的同一个产品,公司会先以“质”来竞争,然后再以“量”来竞争。

  他没有明说,或许,在他心里,龙头老大台积电就是一轮“圆月”。而“圆月”则意味着现有业务扩张的空间不会太大,甚至有缩小趋势。截至目前,台积电占据了全球代工市场一半以上的份额,但增长幅度已不如前几年。

  业界第二的联电,在中芯眼里,倒一直并非最让它头疼的对手。在度过高速发展期后,联电整体成长持续放缓。

  但中东Global Foundries,在CPU代工、资金上比中芯强大很多。中芯只是在成熟技术实力、良率、产能方面有整体优势。不过,王宁国表示,大中华区市场已成为中芯重心之一,中芯有一定“地利”(大陆市场)之便。Global Foundries运营中心至今仍在海外,记者查阅到,其大陆订单比例不足中芯一半。

  但是,除了它们,中芯还有大陆对手。如华虹集团与宏力正联手建设华力12英寸半导体项目。而且,这个新项目,主要定位于本土市场,公司曾表示本土订单要占一半以上。这对正在强化本土市场的中芯显然有所威胁。

  王宁国不愿直接评价。只是强调,大陆几百家设计企业日益壮大,未来完全可以支撑起更多12英寸厂,而且,新的12英寸项目如果成功,也会增强本土设计企业投片信心。

  

责任编辑:何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