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刚刚结束,京城土地市场一天涌现三个“地王”,宛如给目前处在调整压力中的房地产市场掷下一枚“炸弹”。一线城市土地市场“高烧”不退,也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抑制土地价格过快上涨”这一工作目标带来了考验。
而此前北京
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3月15日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两个月北京四环路以内住宅期房均价超过每平方米3万元。央行3月16日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综述》指出,对当前房价水平,七成以上居民认为“过高,难以接受”。面对价格高企的“面包和面粉”,“国11条”、“京版11条”以及出炉不久的“国土部19条”,这些“重拳频出”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国企”抢地引发指责“地王”一日三现,国企可以说“功不可没”。在3月15日北京此次土地拍卖中,不乏央企的身影,从中国远洋、中信集团、中国兵器到中国烟草、中建二局等,央企让地产大鳄“相形见绌”。
尽管相关部门不断告诫提醒国有企业“警惕房市风险”,“国11条”明确指出,“国有资产监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国有大企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警告并没有阻止国企涉足房市的步伐。作为主业为房地产的国企,拿地进行土地储备有理性的一面,而对于主业并不是房地产的国企业来说,“保持国有资产的持续升值和盈利”,使得其涉足利润率高的房地产市场也有了一个合理的说法。
然而,国企助推“地王”的行为,对于我国不断收紧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带来了不利影响,对房市的竞争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国土部19条”中有一条,“竞买保证金不得低于出让最低价的20%”,其本意是为了促进房地产企业理性购地,正如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司司长廖永林所称。土地出让的竞买保证金统一明确提升至20%,就是为了增加开发商资金支出,以此给过热的土地交易市场“降温”。但是,对于实力雄厚的国企来说,土地出让竞买保证金“门槛”的提高并不能给“不差钱”的国企带来压力。国土部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表示,应严令央企全部退出商品房市场,将有限的国有资源投入到社会保障建设方面如建设廉租房。
“土地财政”备受诟病为何“地王”一日三现?“两会”中备受指责的“土地财政”再次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
“地王”频频再现,地方政府无疑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地王”虽然身份不同,但是购地的资金无疑都进入地方政府的腰包。据了解,当前许多城市的土地出让金已经占地方财政收入的近50%。对土地财政的依赖,让地方政府更乐于看到“地王”纪录被屡屡刷新。
同时,土地“招拍挂”供地模式、“价高者得”的规则,也成为“地王”诞生的一个客观原因,导致人们对这种供地模式的争论。在众多“不差钱”的国有企业面前,这种模式将会挤出实力无法与国企相抗衡的民营资本。然而,虽然受到质疑,但是土地“招拍挂”供地模式最起码实现了透明与相对公平,避免了“暗箱操作”,目前似乎还找不出更好的取代方式。
对于“地王”的出现,“除了地块条件较好,是开发商对房价上涨预期过高的结果。”“招拍挂本身不决定价格,而是一种供地方式。”廖永林如是说。2008年同样采取“招拍挂”方式却有很多流拍或以底价成交,从另一个方面也验证了这一点。今年对于房市的良好预期掀起了“抢地”风潮。
“国土部19条”再次强调坚持和完善“招拍挂”出让制度。同时也指出,在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可选择部分地块,按照政府确定的限价房项目采用竞地价办法“招拍挂”出让土地,以平抑地价。
“居者有其屋”任重道远
在备受关注的一日三“地王”现象中,有一则消息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在15日拍到北京市大兴区X1-1B号地块的中信房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在39万平方米的该地块上将按照政府的规划要求,建设2万平方米的公共租赁房和8万平方米的限价商品房。人们在高兴之余,也发现在这一地块上商品房依然占到大约四分之三的比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继续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地王”频出的土地市场上,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让我们对今年保障性住房建设产生了担忧。普通百姓何时才能“居者有其屋”,成为人们当前最大的关切点。
“通过对近几年房地产市场建设情况的分析,以及目前房地产建设用地占整个建设用地的比例来看,从房地产结构来说,当务之急是改善供求关系,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住房的用地供应,同时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廖永林日前强调说。
“国土部19条”强调“保障性住房、棚户改造和自住性中小套型商品房建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此举意在调整结构,供地向中小套型的倾斜,这将在缓解“住房难”问题方面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调控手段也在逐步趋紧,但是一日三“地王”给我们提了个醒,如何让好政策发挥效应,关键在于执行和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