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关键是要加大开发商违规行为的违法成本以及建立起长效的监管机制
在深圳,开发商通过制造备案价格与实际销售价格的价差来控制销售的做法,首次被认定为捂盘惜售。
17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作出了上述规定,并宣布认定后将由物价部门对此
加以查处。深圳本轮房地产秩序整治从今年1月5日开始,预计于4月5日结束。捂盘惜售是“3·15”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热点话题,包括深圳鸿威海怡湾在内的全国范围内70个疑似捂盘惜售的楼盘遭到了曝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截至3月16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已完成全市153个在售楼盘、128家经纪机构及483个分支机构的检查工作。目前已发出整改通知书107份,其中涉及房地产开发企业41份,房地产中介机构66份。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旅游与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深圳的捂盘惜售现象非常普遍,在市场行情不好时尤其如此。开发商采取分批销售的做法,其实是试图自己对市场行情进行调节,但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供求关系的失衡。政府一直努力对此进行调控,但实施效果并不明显。
世联地产副总经理甘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深圳一些开发商分批拿预售证的做法,部分原因是基于近几年市场供求变化的现实考虑,不能简单以楼盘供求量来推导是否捂盘惜售。
但是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在检查中发现,深圳一些房地产开发商存在变相“捂盘惜售”情况,例如部分项目存在公示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再通过分批打折的手段,造成事实分期销售的情况。
从目前已经曝光的深圳疑似捂盘惜售的楼盘情况来看,房地产项目整体拿证,然后分批销售;分栋拿证,分批销售以及取得预售许可后,超过10日不卖楼的情况均存在,还有一些楼盘已经满足销售条件,却以各种理由推迟拿证。
对此,宋丁表示,现实的情况是政府出台一个调控手段,开发商迅速以各种方式进行实际性的捂盘惜售,关键是要加大开发商违规行为的违法成本以及建立起长效的监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