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担保输血低级融资平台
来源:
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3月19日00:08
核心提示:财政部一位人士认为,尽管政策性担保公司是独立的公司法人,但实际上运用了政府信用,构成地方财政的或有负债,其担保行为放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堵上门,有可能会打开窗。
《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下简称《管理办法》)的出台及若干审慎监管原则的确立,并没有让监管层轻松。有监管层人士直言,地方政府可能用自己控制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为融资平台输血,特别是一些低级别的县、镇级融资平台。
输血新工具
记者调查发现,这一担忧已经成为现实。南方某省级政府融资平台下属的担保公司2009年下半年为辖内4家县(市)城投公司及城建项目担保贷款4亿元;北京市有关部门在近期的调研中发现,数家政策性担保公司2009年为该市数家地方融资平台担保贷款,总额超过10亿元;成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常年对成都市下属的数家区县工业园区融资平台公司担保贷款5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判断,这一现象会在今年加剧。目前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已经收紧,即便能够再发放一些贷款,也要求提供有效的抵押、担保,而在财政担保被叫停,地方人大出具的承诺函也被宣告无效之后,政策性担保公司成为地方政府控制的最现成的担保工具。
前述南方某省级政府融资平台的董事长表示,其下属的担保公司为4家县(市)城投公司及城建项目担保贷款4亿元均发生在2009年下半年。其时,在监管层的频频“吹风”之下,银行对层级较低的地方融资平台的风险已开始有所警惕。
当地某国有银行分行人士表示,最初,当地县(市)政府不仅愿意让财政担保,还愿意让人大出具承诺函,但该行考察当地财政收支状况后认为风险仍然太大,当地政府的各种债务已经显著超出了其财政偿还能力,所以不愿意给与银行贷款。但后来,当地政府找到前述担保公司提供担保,银行认为这相当于省级政府对县(市)级政府的债务提供信用背书,才同意贷款。
银行认为风险大,但担保公司另有想法。
该省级融资平台的董事长认为,贷款是用于征地拆迁,土地转手就可高价卖出,还款来源有保障。即便县(市)政府的城投公司还不上贷款,由担保公司代偿,县(市)政府最后也不敢不还担保公司,因为担保公司是省级政府融资平台下属的,“下级政府不敢和上级政府叫板”。
“银行认为风险大,我们有自己独特的风险判断和控制手段,因此就敢担保。”这位董事长认为,政策性担保公司并非只能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担保,是为地方经济发展撬动银行资金,并没有背离财政设立政策性担保公司的初衷。
而这也是地方政府融资的有效工具。《管理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最高可达其净资产的10倍,即“一块钱可以撬动十块钱”。
系统风险加大?核心提示:财政部一位人士认为,尽管政策性担保公司是独立的公司法人,但实际上运用了政府信用,构成地方财政的或有负债,其担保行为放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但是监管层认为,这种模式可能存在系统风险。
财政部一位人士认为,尽管政策性担保公司是独立的公司法人,但实际上运用了政府信用,构成地方财政的或有负债,其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担保,放大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银监会有人表示,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很可能并非是因为自身有“独特的风险判断和控制手段”,而是执行地方政府的意志。
从产权关系上看,政策性担保公司多由地方财政投资设立,要听命于地方政府。而同时,融资性担保业的日常监管并非由各地银监局负责,而是由省级政府指定的部门负责(多为金融办或工信厅)。
在当前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异常困难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监管者可能出于为地方经济发展筹集资金的角度,无视政策性担保公司偏离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初衷,纵容、鼓励甚至命令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地方融资平台输血。
而省级政府设立的政策性担保公司一家资本金动辄就有数十亿元,客观上具备撬动数百亿元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如果这一工具被大量运用,将与当前严控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政策相抵触。
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认为,监管层的忧虑不无道理,但在现行监管体制下,也并非无能为力。政策性担保公司若要成为地方融资平台的输血工具,一般都会违反新近出台的《管理办法》。而这样一来,监管部门即便难以处罚担保公司,可以处罚银行。
比如《管理办法》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对单个被担保人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0%,对单个被担保人及其关联方提供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净资产的15%。”
假定一个政策性担保公司净资产30亿元,按照这一规定其至多能为一个地方融资平台担保贷款3亿元,地方融资平台的资金需求量一般都很大,担保公司和银行很可能违反这一关于担保业务集中度的规定,那么监管部门可以处罚与这家担保公司合作的银行。
这位专家说,政策性担保公司为地方融资平台输血之所以成为可能,关键是银行仍然有放贷冲动,希望拉上担保公司使风险更低(或仅仅是看起来风险更低),因此加强对与担保公司合作的银行的监管是一个可行的思路。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