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0年会3月20-22日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是 “中国与世界经济:增长·调整·合作”,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下,中国如何通过继续与世界各国的广泛合作,推动国内和国际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可持续而且具有包容性的增长,是本届论 坛的中心议题。以下是搜狐财经从现场发回的报道: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认为,全球化与产业集约,这是我们目前的全球背景。在这种背景中,发达国家的企业仍然占据着主要的优势,它们把触角伸向了世界各地。
此次金融危机中,有种观点认为,中国利用了国际金融危机来抢购全球的公司。但事实是,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大企业,现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大企业却在高收入国家基本上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企业。也就是说,我中有你,但是你中却没有我: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相对的弱势。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搜狐财经 王玉玺摄) |
谢谢!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就高于世界生产总值达到3倍以上。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保持很高的增长,高收入国家却经历了三十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萎缩。09年中国已经有34家企业进入五百强,在FT世界500强里面,中国企业的市值仅次于美国企业。
人们普遍认为在高收入国家,中国利用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来抢购全球的公司。比如说《财富》杂志在去年曾经有这样一篇报道“中国购买世界”。实际上中国的大企业在这方面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竞争挑战。因为他们希望能够把自己打造成为国际舞台上的全球性的领导者,这样的过程才刚刚开始。刚才我也听了格林伯格先生的发言,我也非常同意他的意见。
全球化与产业集约,这是我们目前的全球背景。在近三十年的全球化过程中,高科技产品、消费品和金融服务在很多的行业里,大概有四五家企业会占据行业一半或者更高比例的总销售收入。我们可以把这些叫做全球商业体系的制高点。制高点主要都是被来自高收入国家的企业占领。在这方面的挑战,实际上是更巨大。我们认为有一系列的企业可以叫做系统集成系统,他们通过巨额的采购支出向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施加巨大压力,让他们降低成本。
同时,刺激他们的技术进步。这是产业的集约度迅速的提高。在一个一个行业里,少数几家企业在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占据主要市场份额。另外,系统集成者对供应链上法律互相独立的企业密切配合,形成了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新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商业力量变得集中的时候,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就加入了这样的全球平等的竞技场。
对创新和技术进步有怎样的影响呢?英国政府每年会编制全球研发支出的排名报告,主要对全球1400多家企业进行评级。在07年的时候,全球1400强的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达到5450亿美元。在1400强里面,大概前100家占据了60%的投资额。也就是说,一个很小的数字,100多家企业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占据了主动的地位。
再来讲一下整合和全球危机。在危机中,我们看到并购交易额随着全球股票市场的崩溃而大幅下跌。但是,在实际值方面还是看到在07年-09年之间,并购活动非常之活跃。在07-08年,大概有169项跨境并购交易达到80亿美元,8项涉及总部在中低收入国家的公司。2007-2010年大概有20项并购企业交易超过10亿美元的市值,有超过400亿美元的特大型并购也在其中。但其中没有一项交易涉及中国企业收购高收入国家的企业。
在这段时间里最引人瞩目的并购活动主要发生在金融行业。在危机最激烈的时候,高收入国家的政府在金融机构周围树起了保护屏障,就像马车进入栅栏一样。高收入国家的政府则是鼓励银行加快非传统的并购活动,而仅仅在几个月前,这样的交易是根本不可想象的。在这个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并没有发挥任何的作用。
全球化和全球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高收入国家的领先企业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生产体系,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使得全球性的公司有能力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其全球价值链。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商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1997-2008年间,大概有2219项跨境的特大兼并交易超过10亿美元的市值。换句话说,超过2200家企业放弃了自己的国家护照。那么你可以说在三十多年的全球化过程之后,高收入国家的商业企业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大型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已经超过了母国的资产,比如有的已经达到总资产的57%。另外,他们的销售额大概占据了总销售额的61%,国外雇佣人员数目也达到了总雇佣人员数目的58%。特大的跨国集团和母国之间的关系正在逐渐削弱。因此,他们在总部所在国家的认同感也会越来越弱。全球化与中国的大企业,跨国公司对中国的增长和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有很多中国企业也是在座各位的企业。外资企业占了中国工业增加值28%左右,在中国的出口额里也占了一半以上。
他们占高科技行业产出的三分之二,占高科技出口的90%左右。对于在中国经营的跨国企业来说,他们是非常看重中国的长期增长的。在最近几年,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迅速加大了对海外资产的收购,国际媒体对此也有比较激烈的讨论,我之前在开场白中也提到有这样的一些报道。刚才格林伯格先生也强调中国的企业还是在非常初级的全球化阶段,中国大企业对外进行的直接投资和领先的国际企业相比,还是非常小的。你也可以预计,未来会有改变。
但是,目前的现状是这样的情况。中国对外的直接投资存量还不到荷兰的五分之一,不到英国的十分之一,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中国的大企业在高收入国家几乎没有什么业务,或者说没有存在。中国在高收入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还不到200亿美元,也就相当于财富500强里面一家中等市值的公司的国外资产水平。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只相当于世界领先跨国企业累计国外资产总值非常小的一部分。来自高收入国家的大企业,现在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大企业却在高收入国家基本上被看作是无足轻重的企业。所以,我刚才讲到的我中有你,但是你中却没有我。
最近几年来,中国大型国有银行也开展了意义深远的重大改革。到2009年,从市值来看,世界前三大银行都是中国的银行。根据市值来说,也有10家中国银行排进了金融时报500强。尽管有这么巨大的市值,中国的大型企业在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银行界的并购浪潮中却没有出现,这非常值得人深醒。中国公司在高收入国家的资产并购和大规模股权并购中也受到了非常强烈的媒体监督以及政治审查。中国企业在国际化业务的开展当中遇到了更复杂的情况。
再来做一个总结。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标志着现代世界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全球的政治经济正在一个十字路口上。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但是,对于未来经济结构是怎样的形状,国际社会还是存在不同看法,而且有不同的紧张压力。在这样一个脆弱的环境中,对过去三十多年来全球商业体系的演变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要对中国企业在这方面面临的严峻挑战的程度有充分的认识。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在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下,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向外资开放,许多全球性的公司在经济部门中,包括高科技产品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这样一个合作的性质和程度下,中国企业在新技术开发中的力度不够,不足以支持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之外,大型中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还落后于那些总部设在高收入国家的企业。所以,对高收入国家的影响非常有限。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相对的弱势,这是事实。
在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期间持续进行的并购活动这是事实。对于那些想要成长为大企业、国际化企业的中国企业来说,他们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在与高收入国家大企业合作发展方面,中国还有漫长而复杂的路,而且要克服一些比较复杂的关系。谢谢!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者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