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贷规模严控的形势下,不少金融机构通过压缩票据融资来保中长期贷款。从前两个月情况看,中长期贷款占比迅速上升。有监管部门人士指出,存贷期限错配问题更趋严重,可能潜藏未来的系统性风险。接近央行的人士认为,银行信贷长期化、财政化、贷款集中度高、项目资本金不实等需引起高度关注。
数字显示,从2008年四季度信贷巨量增长以来,中长期贷款也出现爆发式增长。去年一季度新增贷款中的占比就达到40%左右的高位;时至去年7月,新增票据融资规模出现绝对值下降,新增中长期贷款规模更是达到当月新增贷款规模1.5倍左右的水平,新增贷款长期化趋势非常明显。
从今年前两个月来看,据央行统计,中长期贷款新增1.8万亿元,同比多增8366亿元,增量占比达到86%,比去年同期高出16个百分点。2月,中长期贷款占新增贷款的比例从1月的78%反弹至94.5%,其中中长期贷款增速达到44.5%,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7.2个百分点。票据融资新增则延续去年末以来的负增长。
与贷款长期化形成对照的是,在通胀预期背景下,今年居民和企业降低存款规模和存款活期化的意愿更加强烈。
不少分析人士指出,中长期贷款较快增长、占比攀升,将导致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上升。然而,在今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为支持宏观经济持续回升,银行新增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必须得以保证,因此商业银行将面临较为严重的资金流错配风险。
与贷款中长期化加剧并存的贷款投放节奏不够平稳,也是当前货币信贷调控的挑战之一。上述央行人士指出,在月末贷款规模约束增强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贷款投放模式从以往的月末冲时点转为月末压数、冲高。
这位人士透露,1月和2月21家主要金融机构前4个工作日新增贷款都超过5000亿元,而月末均为下降。“这反映出,如果加强某一时段的数量管控,则贷款投放就可能转到其他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