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中国央行上周突然恢复了发行三年期票据,并暂定为每两周一次。当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了150亿元三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为2.75%,与市场预期相差无几。
此举的信号之一是货币政策再向中性迈进了一步,央行会把各银行的现金锁定更长时间。但在提高利率、上调法定准备金率及发行三年期票据等公开市场操作可选项中,央行为何偏爱后者?一种普遍的看法是,这一动作表明了央行并不愿提升利率的意图,央行短时间内还将继续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的使用会延后。
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越来越强的背景下,稳定利率显得更有迫切性,重启三年期央票也有向寄望人民币升值套利的“热钱”宣战意味。三年期央票重启当日,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为6.8259元,已经连续两天突破6.8260关口,创2009年5月以来新低。
分析人士称,央行前两次发行3年期央票分别在2005年上半年和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这两段时间正好也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的时候(2005年7月汇改、2007年“热钱”开始大幅流入)。通过发行3年期央票能够分流1年期央票的回笼压力,避免1年期央票利率因发行量增加而上升太多,这样可以达到稳定短期利率同时又实现回笼的双重效果。而热钱在套利时主要盯住的是一年期利率,对3年期利率的关注度不高。
但不可忽略的是,“热钱”流入的目标除了套利外,还看中了低利率环境下国内的资产价格的上涨,甚至以后者为重,要真正防止“热钱”流入,提高利率还是不二之选。从2007年的经验来看,三年期央票发行后一个半月,央行就宣布加息,且当时央行在每次加息前都会发行定向三年期央票。因此,若照此判断,三年期央票的重启不仅不会降低市场的加息预期,反而可能增强加息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