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抢跑“零碳城市”拟建气候交易所
席越 成都报道
核心提示:事实上,无论是低碳还是零碳,都离不开政策和资金两大助力器。从目前看,成都还没有相应的资金计划出台。
什么是低碳城市、怎样建设低碳城市?
4月12日,在成都召开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成都)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500名低碳专家和地方官员再次聚焦此话题,而讨论的结论依旧:摸着石头过河。
尽管如此,但一些城市已迈开了探索步伐,包括成都。
2010年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2010年1月14日签发《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以下简称:《工作方案》),2月成都市委李春城书记发表了“要建立一个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讲话。
在当日论坛上,与会者听到了一个颇为“激进”概念,即四川省社科院《成都市低碳发展道路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杜受祜提出“零碳成都”。
和其他城市一样,成都智囊们也试图用更多的市场元素来构建低碳成都。杜受祜的研究团队提出,在成都建立气候交易所,在试点排污权交易的基础上,率先推出碳排放权交易。
十二五碳排放目标划定“零碳成都——是低碳城市的成都符号。”论坛上,杜受祜给成都执政者们提出了一个对低碳城市的新理解。
尽管杜受祜并未就什么是“零碳成都”给出具体指标和描绘,但他表示,实际上成都政府有些“打算”已具备了构建零碳成都的要素。如成都已准备建立零碳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和都江堰龙池-虹口旅游区、温江北部生态旅游区等零碳旅游产业示范园区。
相比专家的理论探讨,成都决策者们已用量化数据描绘了低碳城市的初步构想。
《工作方案》显示,到“十二五”末,成都市非化石能源消费占全市能源总消费比重达到30%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以上;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15吨以下,确保在中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
除目标规划,一些具体实施措施也已出台。如2009年10月,成都市颁布了《成都市集体公益林(地)生态保护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在国家统一对每亩公益林每年补贴10元的基础上,另外补贴30元/每年每亩。
据本报记者了解,该补贴资金将达到3000万人民币规模。
此外,另一些财税优惠政策也在酝酿中。成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付毅对本报记者表示,成都还将在能源、钢铁业等企业设立标杆型试点企业,为其它企业的低碳经营起到先进的,模范的作用。同时建立低碳企业名录和低碳产品名录,给予税收减免、财政贴息、财政担保、投资税收抵免等支持和优惠,吸引外地低碳企业来成都发展。
“这些想法还仅处在计划和构思当中,没有明确的标准和实质性实施办法。”付毅表示。
资金政策瓶颈“零碳城市?”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教授在论坛讲演的幻灯片上的问号尤为显眼。
“零碳是一个绝对概念,一个绝对概念实现的成本要非常可观,而我们是否需要一个零碳的结果?”潘家华表示,“零碳在当前社会的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
国际非营利组织气候组织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对“零碳城市”这个概念提出了一定的质疑,她认为即使是人们在城市中每天呼吸都会排出二氧化碳,那么这个零碳的标准和计划怎么制定,是否太激进。
显然,零碳城市在环境学者们看来更多属于城市品牌,而非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之选。
事实上,无论是低碳还是零碳,都离不开政策和资金两大助力器。
“融资是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气候组织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对记者分析,国际上号称打造低碳或零碳城市的地区,都拿出了真金白银,如墨尔本得到了500万澳元政府启动基金,而伦敦得到了政府的500万英镑的启动基金。
从目前看,成都还没有相应的资金计划出台。
“在节能减碳管理上,大城市已积重难返,西部却有很大的潜力。”潘家华表示,包括成都在内的西部城市可以在节能减碳的制度设置步伐方面再快一些,以此取得低碳发展的“弯道超速”。
尽管从理论上,学者们已对地方政府指出了实现低碳城市的关键点,即“政策和资金”,但在我国现有体制规制下,地方突破政策空间的能力还有限。
如成都成立气候交易所,开展国内二氧化硫排放权、化学需氧量排放权。
“还在筹划当中,没有具体建立的日程,这个也要看整个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付毅对本报记者表示,国内已经有了多家气候交易所,如何交易还有待出台国家层面的规范。
实际上,在国家发改委《自愿减排贸易规则》还未出台之前,各地的交易所都并没有国家层面的交易法可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