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保费的快速增长让原本就堪忧的偿付能力再次亮红灯。为防止偿付能力风险重现,保监会近日再给险企敲警钟,明确表示对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严肃查处。
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541.4亿元,同比增长38.6%,是近年来同期增速较高的一年。
“中国保险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其盈利能力,快速增长的保费给偿付能力带来了压力。很多保险公司的盈利来自于投资利润,而非承保利润。这样的增长模式必然导致偿付能力方面的压力。”瑞士再保险中国执行总裁魏希霆(Robert Wiest)认为。
据了解,保费收入是公司的负债,保费收入增加,相应的偿付能力压力也在增大。业务的快速发展令险企亦喜亦忧,喜的是市场规模扩大,忧的则是又需要寻求各方支持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难题。
保监会在19日召开的一季度监管工作会议上披露,下一步将加大对保险业的分类监管力度,对偿付能力不达标的企业将依规进行停业务、关机构,坚决严肃查处。
早在2008年,保监会就依据偿付能力进行分类监管,将保险公司分为偿付能力不足类(低于100%)、充足I类(100%-150%之间)和充足II类(高于150%),偿付能力不足的险企的业务将受到限制,而偿付能力充足I类公司需要提交和实施预防偿付能力不足的计划。
如果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监管的红线,其业务拓展和机构设置将受到影响。据悉,信泰人寿等多家险企去年由于增资问题没有解决,分支机构与业务明显受限,保费曾出现下降趋势。因此,每一家偿付能力亮起红灯的险企都会想方设法来寻求各方支持。
今年已有9家险企增资金额近80亿元以解偿付能力之困,其中5家险企在4月初集中采取增资行动,包括生命人寿、昆仑健康人寿、中英人寿、海康人寿、信泰人寿。
同样陷入“补血”困境的还有第一梯队的大公司。近日,各上市险企发布的年报显示,部分险企的偿付能力仍有继续下滑的趋势,如截至2009年底,平安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4%,人保财险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1%。今年一季度各家公司保费收入都在快速增长,可以预见这两家险企的偿付能力已进一步下降,增资成为当务之急。据了解,平安财险和人保财险将通过发次级债的方式来补血。此外,太平洋寿险为了保证偿付能力充足,今年进一步发力争夺市场份额,已制订了扩股增资120亿元的计划。
一位券商分析师指出,增资扩股、发行债券是险企融资最主要的途径,但是很多险企去年已经发行过企业债券,近期发债的可能性很小。“考虑到目前资本市场的状况,保险公司的融资前景不容乐观。”
“保险公司也可以将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转为股本提高资本金,以应对偿付能力问题。”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徐高林指出,目前各保险公司都在积极寻找新的投资渠道以获取更高的收益,一方面回报投保客户和股东,另一方面扭转偿付能力不足的颓势。
但是险资由于受投资渠道和投资比例所限,投资收益还无法及时对资本金进行补充。目前,险资主要以协议存款、债券投资为主,占比接近80%,少部分用于权益类(股票和基金)投资和不动产投资等。未来,不动产投资、医疗机构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等的开闸有望推高险资的利润。但目前来看,上述投资均为长期投资,并不能很快解决险企“缺血”难题。
另有保险业内人士指出,未来保险公司很可能还会通过分保方式将部分承保风险转移出去,以解决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一观点得到了魏希霆的认同,再保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资本来源,在提供资本的同时,还使保险公司能够转移风险,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