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对政府的财政开支和预算透明的要求与期待由来已久,随着一些个案的尝试与突破,预算改革下一步要如何走?如何满足公众对财政预算公开透明、可参与、可监督的要求?4月29日,新视角搜狐经济学人月度论坛以“预算改革离公共财政还有多远?”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讨论和剖析,以下是搜狐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现场报道:
北京大学教授平新乔 (搜狐-刘丹/摄)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平新乔(平新乔新闻,平新乔说吧):各位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我很高兴今天下午能讨论中国预算改革和预算公开化的一些理论问题和政策问题,很有幸能跟这几位这方面做的很好的专家进行交流,我自己在预算方面改革研究有些落后,预算方面的研究是最近十年,有很多新的同仁,年轻的像马教授、冯老师、王院长做的非常好。上海浙大蒋洪教授也带领一个团队做财政预算的公开化和透明化,有一个指标。各个地方的预算改革都在做一些试验,中国改革发展基金会也开始了一系列研究项目。前几天我参加了一个项目预算绩效体系的评估,我们也做了一些研究。我今天谈三点看法:第一,为什么预算改革这么重要?我们国家大概处于什么阶段?第二,预算改革当中预算的公开化,或者说公共预算在改革中有什么样的难点?存在什么样的困惑?应该有什么样的战略?第三,我们大概要把握什么样的度?
第一,为什么预算改革这么重要。我念本科的时候,以及后来我在北大教经济学教财政学的时候没有讲预算,预算学这个问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被忽略掉了。98年以后,中国关于预算的研究才多起来,开始了一系列的预算改革,比如,收支两条线、国库统筹,国库管理加强、绩效预算,包括部门预算实施和试行等等一系列的改革。预算改革在最近十年,本世纪开始以后,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做这个事,预算学的研究也多起来。那么,预算改革为什么这样晚,比税收改革要滞后?因为,我们国家30年改革,前面的改革主要是怎么创收?包括税,包括地方的积极性,对预算方面虽然也涉及到了,比如财政预算包干,90年代分拆制以前,实际上没有政策研究预算。但财政改革当中包含了财政预算,比如一个地方财政预算打包了超过预算他有集中权,这样一种做法从预算学管理来讲是非正规的,不是很严谨的预算改革思路,所以引出很多问题。比如说社会不平等问题、信息不公开问题、腐败问题、政企不分等问题,这些问题到90年代就非常突出了。90年就分拆制改革同时,国家推行了预算法,决定要管这个预算。所以改革到这个阶段也很正常,一个国家要长久稳定发展经济,就必须要管好经济。国家钱多了,国家变富了,政府手头资金多了,如果不管好政府花钱这个事,国家不可能长期保持稳定发展。我们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教训,国家变富了,银子变多了,后来就变衰败了。如果没有能很好管住政府怎么花钱的机制,国家就会烂掉,国家就会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有这个教训。从这个角度来说,90年代以后,尤其是本世纪初开始以后,我们财政改革转向怎么管住预算,怎么管住花钱,这非常有必要。这是我谈的第一点。
第二,在预算公开中有什么样的困惑?有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现在只能谈基层的,像浙江温峤恳谈会,广东也有一些试验区,包括河北有一些地方省委单位推广了部门预算,都做很好了改革,包括上海和青岛的一些地方也有很好的预算改革试验区。中心话题就是阳光,信息适当公开,这是预算改革主流的想法。做这个难在什么地方?公共预算叫公开化,老百姓要参与,要知情,这个事情道理上讲是对的。但是经济学上有两个问题,不是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从经济角度出发。第一个问题,信息公开化一定会影响政府的积极性。不能什么东西都阳光。比如一个家庭,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拿出来晒,总有一些私人信息,不方便拿出来晒,什么东西能晒,什么东西不能晒这是有讲究的。对于国家也是,不可能所有的东西都信息公开化,涉及到国防、科研,国家机密不可能公开,因为,让公众知道的同时,也会让敌人知道。小的事情,一个项目怎么做?项目肯定有风险,如果事先都亮出来晒,就会被炒作,大家都参与有些事情就做不了。因此,公开化到什么层次,要有个度的把握。现在谈基层问题小一点,比如村一级、镇一级问题少一些,因为基层支出主要是经常性的,官员支出、行政费用的支出,和教育与民生有关系的支出,这些支出让老百姓参与、评论很有必要,可以提高政府财政的绩效,跟民生有关系的预算可以提高老百姓的参与度,可以在花钱方式上提高效率,也可以提高政府的廉政程度,包括勤政程度。
我举一个卫生方面的例子。我最近做了一下研究,卫生是跟民生关系最大的预算项目之一,此外,还有教育和医疗。教育、医疗和住房这三项都可以纳入预算。我最近做了卫生预算,我做了一个镇江地区一个农民工看病的记录,把这个记录同东北吉林省的农民工看病的记录做了比较分析。同样一个病人,东北吉林省推行医疗改革晚一点,06年以后开始推出的,镇江98年开始推出了,由于改革时间长短的不同,发现农民工和非农民工在医疗上面的花费,包括住院天数和自己花钱看病的比重,结果有很大差异。镇江的农民工掏的医疗保健的比重跟非农民工自己掏钱看病的比重差别几乎没有了,改革比较滞后的吉林省(06年开始改革),农民工与非农民工差别就非常大,平均下来,非农民工比农民工要多掏2000块钱。这种改革跟民生非常有关系,让老百姓参与对提高地方政府的绩效非常有好处。
如果什么东西都拿出来晒,会影响政府的积极性的。经济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学派,就是从预算开始的,把什么信息都公开,做出来的财政一定有赤字的,信息公开和赤字之间二者必须取其一,要么消除预算赤字,让预算平衡,那你就讲假话,有些东西不能公开,信息不能公开政府就有积极性。98年以前中国地方政府,尤其80年代为什么这么大的积极性,它的预算包干里面很多信息都不公开,不公开这里面肯定有腐败有隐蔽信息,但是它的好处是干部积极性高,政府有积极性能做成一些事,这里面确实有一个取舍。什么样的信息公开,什么样的信息部公开,这里面有层次。
第二个问题,政府的效率和信息公开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可能是矛盾的。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公开的好,公开有积极性,效率比较高,绩效财政。但是,另外一方面很多预算大家都炒,都晒,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不好统一,这样反而政府不好干事,这个事情怎么权衡,我认为这里面没有解决。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预算改革是一个大事,怎么做呢?我主张加大人大的力量,预算跟税收都是非常专业化的领域,需要专门支持,专门增加型的研讨参与来做这个事。不是说我炒一炒就行了,需要做研究,需要公参与。我觉得下一步应该在人大跟政府之间的这种预算准备,预算的审批,预算的讨论,预算的执行,预算监督,预算的评估,预算部分的每一个环节,加强人大增加对预算制定、参与、执行、评估的这种作用,这种制度我们国家没有做完,刚刚开始。第一步做的,我们今年做了很多,公开信息,人大开会,我们预算报告比原来多了一页,多了几项,多了几个数字,这也是进步,可能要增加这方面的。跟委员会提交审批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详细的信息,这个信息并不公开,但是内部是公开的,在专家内部,在人大内部是公开的。我觉得可能下面主要推行是这样一个,关注这样一种改革方向。那么,公共参与有没有必要?我认为目前还主要是基层,基层的民主,基层政府的公开和绩效财政。
我大概就是这么几点,谢谢大家!
独家声明:搜狐财经独家稿件,版权所有,请勿转载,违者必究。如确需使用稿件或更多资料,请与我们联系获得授权,注明版权信息方可转载。联系我们可致电010-62726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