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种迹象表明,欧盟和美国正在加快和中国开展新能源合作的步伐。4月28日,美国能源部正式确认其部长朱棣文将于5月24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访问;4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期间,中欧清洁能源中心正式启动。面对欧盟和美国纷纷抛来的“绣球”,中国该如何接招?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转让技术都不是免费的午餐,且涉及核心技术的可能性很小,发展低碳技术中国还是应该依靠自主创新。
聚焦美欧纷纷对华开展“能源外交”
据美国能源部官方网站4月28日发布的新闻,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将于5月24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访问,以强调中美两国都会从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和伙伴关系中受益。朱棣文3月29日宣布,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在未来5年里将获得3750万美元的资金支持。
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成立于2009年7月5日,当年1月发表的《中美联合声明》表示,中美双方同意在未来五年对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投入至少1.5亿美元,两国各出资一半。优先研究课题将包括建筑能效、清洁煤(包括碳捕集与封存)及清洁汽车。美国商务部长骆家辉曾公开表示,中国面临气候变化,美国绿色科技企业可以借此机会创造就业岗位,减少中国的污染,这对中美两国是个双赢的机会。
与此同时,欧盟也在积极开展与中国的新能源。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于4月29日至5月1日访问中国。据悉,商谈中欧双方能源合作事宜是他此行的重要目的,他将于4月30日在北京正式启动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该中心正是发起于2009年5月第十一次中欧峰会签署的《中欧清洁能源中心联合声明》。而在2009年11月,第十二次中欧峰会举行,双方签署“启动近零排放碳项目第二阶段合作谅解备忘录”,就关于在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炭、生物燃料和能源效率领域开展具体的合作达成共识。
欧盟驻华大使赛日·安博近日表示,现有的中欧能源对话机制和合作框架非常有效,并且取得了实际的成果。安博认为,目前中欧合作的主要领域是能源、气候和环境,欧盟同中国政府和企业分享技术具有战略性意义,既能解决能效问题,又能对中国减少排放作出贡献。
聚焦 “绣球”背后:不能忽略的利益驱动
华盛顿智库皮尤研究所环境组此前出版的题为“谁正在赢得绿色能源竞赛?”的研究报告显示,仅2009年中国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总投入就高达346亿美元,几乎是美国2009年总投入186亿美元的两倍。报告推出后,马上被各大媒体转载,被冠以“中国领跑绿色能源竞赛”的标题。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中国第一次超过美国,以346亿美元的规模成为全球吸引清洁能源领域投融资方面最多的国家。美国和英国的传统领先地位受到挑战,他们分别位居二三位,规模为186亿美元和112亿美元。中国的规模大于二者之和。
中国的减排需求和巨大市场潜力是美欧纷纷向华抛绣球的原因之一。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作为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碳排放量会持续增加,欧盟和美国都意识到解决的中国问题需要到中国来。
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岳来群博士向《经济参考报》分析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源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欧美国家通过新能源合作可以加快本国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欧美希望帮助中国克服减少碳排放技术难题,从而实现双赢。
回顾历史,中国与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久远”,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欧双方在1985年签署《中欧伙伴与合作关系协定》,该协定涉及能源问题,这是中欧双方就能源问题在政策方面的最早尝试。1994年中欧双方商定召开“中国—欧盟能源合作大会”,这是能源层面最大规模、最高级别的会议,每2至3年在中国与欧盟轮流举办,到目前为止,双方已成功举办七次会议。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在这方面似乎是个“后发者”。奥巴马政府希望以新能源战略为出发点,抢占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而稳固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其意识到,中国是煤炭大国,能源需求的2/3和发电量的80%要依靠煤炭,由于未来降碳的外部压力会越来越大,中国已经与欧盟、英国及澳大利亚展开合作。美国要深度介入这个领域,与前期进入者逐鹿中国市场。
种种迹象表明,欧盟和美国正在加快和中国开展新能源合作的步伐。4月28日,美国能源部正式确认其部长朱棣文将于5月24日至28日对中国进行访问;4月3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访华期间,中欧清洁能源中心正式启动。面对欧盟和美国纷纷抛来的“绣球”,中国该如何接招?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建议,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转让技术都不是免费的午餐,且涉及核心技术的可能性很小,发展低碳技术中国还是应该依靠自主创新。
聚焦 无“免费午餐”中国要发展自身核心技术
王曦说,不论是美国还是欧盟,转让技术都不是免费的午餐,而“用钱买技术再到获利”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欧洲一直在对中国进行商业化的技术出口,西门子、大众汽车、法国的核电技术、德国的风电技术等项目上都有比较愉快的先例,同时我国也愿意接受这样的商业转让。”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李俊峰说,“但即使是中欧之间,免费转让也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中国没有先进的新能源技术,你不能指着别人免费转让给你。”李俊峰表示,“我们如果干等到西方发达国家愿意给我们免费转让技术了,我们还能发展说什么风电、核电,永远都落在人家后面了。免费转让是一厢情愿的事!”
更重要的是,核心技术的转让可能性仍然很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发达国家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环境友好技术。但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尽管《公约》下的技术转让尽管是发达国家的义务和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但却不应对此报以热望。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无一不把中国看成未来技术竞争的主要对手,不会助长对手的实力。因此,发展低碳技术主要依靠自主创新。吸收国外先进低碳技术的主要途径仍是商业性的技术转让。
“欧美是在不输出关键技术、不损害专利利益的前提下与中国合作。而中国要防止被欧美和国内相关企业‘双重忽悠’。”岳来群说:“我们要注意带动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不只是发展新能源本身,另外,要防止一些企业忽悠中央给政策、给资金。”
李俊峰表示,中国在短期内不能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新能源领域的合作和突破更多是着眼于未来,“全世界都得看到我国在这方面做出的努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在逐渐升高,但达到10%左右还得要二十、三十年的努力。”
尽管如此,何建坤指出,目前,我国低碳技术水平整体上和发达国家虽然有一定差距,但同时也存在很多有利条件:第一,我国经济实力逐渐提高,完善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已初步形成,新增生产容量多,市场需求大,有利于新技术研发推广,并形成配套工业体系;第二,我国很多新能源技术领域(如:光伏发电、生物燃料、电动汽车、第四代核电站等)与国外同时起步,与国外差距比传统产业和传统技术小,可发展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的产业;第三,市场大是我国独特的有利条件,市场需求是驱动技术发展的极佳动力,能分摊研发成本;第四,国家对低碳技术的扶持政策和对可再生能源的补贴力度加大,并对企业进行了节能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