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亟待发展自己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来源: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0年05月07日01:36
作者 邓聿文
作者系
《学习时报》副编审
标普等美国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下调希腊等国主权信用评级,导致全球资本市场动荡及欧元重挫。如何避免中国重蹈欧盟的覆辙,关键是我们要发展自己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体系及主权信用评级机构。
最近,美国几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连续下调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但却表示暂时不调整对高盛的信用评级。这种“厚此薄彼”的做法,一时引起市场哗然。但透过此事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以维护未来中国的金融安全。
因为,近期美国标普公司连续下调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导致全球资本市场的动荡不安。此前,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标普公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金融危机尚未彻底结束前进一步打击欧元,阻挠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整合。从实际情况看,希腊债务危机持续困扰着欧元,当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屡遭标普下调后,特别是在希腊债券变成“垃圾”债券后,欧元对美元走势也遭受重挫。
与此相反,尽管高盛公司接受美国证交会的欺诈指控和刑事调查,并引起美国股市的大幅下挫,但标普和惠誉仍维持对高盛的信用评级。它们这样做也好理解,作为久负盛名的投资银行——高盛是华尔街乃至美国金融业的象征,高盛对美国的重要意义是其他已倒闭的投行和金融机构所不可比拟的。如果标普、穆迪和惠誉在高盛问题“初露端倪”时就下调其信用评级,势必会造成全球资本市场的大震荡,并可能中断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势头,引发美国经济的二次探底,这是美国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这说明,美国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本国和他国进行主权信用评级的市场影响是巨大的。其中,对各类债券信用评级的上调或下调,都将直接关系到各类筹资主体的市场筹资成本高低,而且还会对资本市场产生显著的影响。希腊等国资本市场的大跌及欧元对美元的重挫,都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这一市场影响。
有鉴于标普、穆迪和惠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垄断、以及以往它们对中国企业和政府信用评级的表现,一旦中美经济出现矛盾或摩擦,不排除这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有可能也会下调或做空中国企业和政府的信用评级,这将危及中国的金融安全。
从目前中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来看,尽管近年来这一行业有了较大发展,但国内评级机构的实力仍无法与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相抗衡,特别是无法抗拒它们对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不断吞食。
根据“信用评级业务及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披露的部分情况,美国正在大规模收购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已控制了中国信用评级市场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国际评级机构长期来有意压低我国企业和政府的信用级别。一个典型的例子是, 2003年末我国银行业谋求海外上市之时,标普公司不顾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宣布维持其10年来对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BBB级——“适宜投资”的最低限,还将13家商业银行信用级别评为“垃圾等级”,从而给中国造成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对中国来说,我们必须避免“重蹈”希腊等欧盟国家的“覆辙”,不能将自己的企业特别是政府的主权信用评级“拱手相让”于外人,而是要大力发展中国自己的信用评估体系和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对此,我们应当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是提高信用评级的信息透明度。作为公共产品的信用评级活动,没有“公平、中立、透明”的评级机构和信用评级结果,企业债券和结构性融资产品发展越快,风险也会越大。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信用基础建设本来就较为滞后,更需要通过不断提高信息披露水平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
二是保持评级机构的独立性。评级机构要持有中立的态度和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站在完全中立的立场上对信息进行采集、分析、评价和披露。如果评级机构在评级作业中,不能严守评级的独立性,将会带来严重的问题。
三是在评级实践中,评级机构还要不断改进评级技术和提高评级业务能力。
四是国家应该加强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规范和监管,严厉打击信用评级机构的违法行为。
总之,无论是当前希腊等欧盟国家面临的窘境,还是以往中国的教训,都告诉我们,为了防范企业和政府信用评级风险及对资本市场的冲击风险,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独立的主权信用评级机构,千万不能把自己的金融命脉操控在别人手里。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上网从搜狗开始
进口商品吸收国内“纯购买力”,恰恰有利于抑制通胀。
搜狐财经社区话题
不知道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是哪部分人的CPI,反正和我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