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8时32分报道,PE是什么?英文直译过来,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顾名思义,就是聚集投资人手中的钱来进行未上市的股权投资。它不仅投资,还介入公司管理,在创造价值后获利退出。从京、津、沪出现的优惠政策,到各地巨型产业基金的的兴起;从银行
、证券业的高歌猛进,到草根私募的遍地开花,就是这样一种投资形式,在今天的中国迸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最新一期《
新世纪周刊》推出封面文章——《全民PE热》。是什么让这些植根于中国土地上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迅速发展壮大?而随着它的日益膨胀,那些为人们所诟病的风险和腐败又应当如何解决?请听中央台记者柴华对《新世纪周刊》常务副主编张继伟的采访。
记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E,这几年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股新热潮了,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几乎覆盖到了投资界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看,我们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国际上的有什么不同呢?
张继伟: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专门投资于未上市公司的股权的私募基金,一般来说它的管理人应该是有经验的,有投资记录的一些专业的,而其他投资者是一些有风险承受能力的机构投入者或者富裕个人,他们有比较长期的投资意愿。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组织形式主要分四个环节、融资、投资、管理、退出,由专业的管理人员找到合适的项目,改善它的基本面,最后实现增值退出。
但是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在和国际成熟的PE比还是有不太完善的地方。首先,管理人很少是有经验的专业化的市场投资者,往往都是由地方政府发起设立的,并没有什么专业优势;第二,投资者往往不是合格的金融投资者,有一些是通过银行的渠道受到的宣传来的散户,他们并没有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第三,股权投资文化方面还有一些不是很健康的地方,很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去做投资只是上市前的投资,在企业快上市之前通过各种关系获得这样的投资机会,快速赚取1、2级市场的差价,这都是中国的私募投资基金不太成熟的地方。
记者:回过头去看06年以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如何发展成为今天这样的全民现象的呢?或者说是什么在推动这种投资形式的发展?
张继伟:2006年底,中国有一个比较早的就是天津的渤海产业基金,之后发展特别快,这里面应该说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特别是2008年经济刺激计划以后,大量的银行贷款被释放出来,这些资金最终都是要寻找投资机会的。
第二,地方政府的很多项目在立项的时候是需要资本金的,而只有股权投资基金进入之后,给予这些项目资本金才能够进一步承接银行贷款,所以很多地方政府积极发展PE实际上是把它当做另一种融资平台。
第三,去年底创业板推出之后,使股权投资进一个比较方便的退出渠道,创业板推出之后高价发行意味着非常大的利润,刺激人们。
第四,我想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机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只要你有一定的人力资本,并且有社会资源就可以通过投资获得合法的从项目收益里面拿20%的利润,使得这个行业看上去比较像暴利行业,在中国的特殊环境下,很多有社会资源的人就都进入这个领域。
总体上我觉得中国目前还是非常需要由市场化成长起来的私募股权基金进入的,这确实也需要及时的规范,使它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记者: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热潮持续升温,相关的风险比如说文章中提到的公募化和利益输送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它们是如何植入到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利益链中的?监管层对此又是怎样考虑的呢?
张继伟: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国外市场成熟PE之间的差距,比较突出的是两个问题。
一个是融资环节,很多私募股权基金是利用银行、信托、甚至保险这种渠道,变相的向一些不合格的投资者募集资金。最新出版的《新世纪周刊》提到一个案例,有一个在天津和上海两地发起设立PE的年轻人,只有28岁,他向一群退休工人融资,最后获得上亿的资金然后乱投资。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很可怕的,要制止这种情况,需要对私募行为有比较严格的法律界定,让PE管理人在融资的时候一定要标识的非常清楚,对投资者有严格的筛选。我们了解到,全国人大也在做相应的立法准备。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上议论的比较多的,利用PE投资行贿的现象,有些人就把这种现象叫“PE覆盖”。看到一个项目马上要上市了,把这个机会送给有权力的人;还有一个反过来如果不拿这个股权行贿,这个项目就上不了市。我们觉得治本的方法一是减少企业上市的审批环节,使权力部门没有这样的机制,第二就是事后的惩罚,这样能够起到威慑的效果。 (来源:中国广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