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工人注定不会是赢家。
2010年5月17日,本田汽车在广东佛山零部件工厂发生工人停工之事经媒体报道外泄。按照中国的惯性,若非媒体报道此事,它很有可能继续处于地下状态。与事各方会费尽周折阻止此类事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这在事发后,各方的态度中可以寻见清晰的蛛丝马迹。
据各方媒体报道,此事起因于本田佛山零部件工厂工人要求资方提升工资至行业水平的每月2000~2500元人民币以及改革薪酬方案,表达方式为停工一天。事发后,劳资双方以及当地的政府介入事件,各方开始寻求解决方案。此一事件得到了诸多工人的认可,停工的范围和时间进一步扩大,且在当地非本田企业也有不同程度的回应。
2010年5月24日,本田方面做出回应,工人的补贴可望增至122元~155元人民币,大约在原补贴基础上增加了55元。资方的态度得到当地政府官员和工会的认可,部分未具名的人士均对本田汽车的做法给出了直接的肯定,意即本田汽车在为解决矛盾做出了“努力”。但对于工人而言,这样的“加薪”远未达到他们停工的目标。
以事情发展的趋势看,事情的平息可能尚需时日。但对于抱着希望参与其中的工人而言,事情已基本结束了。在事发至今一周左右的时间中,这件事情的诸多方面证明,它已基本回到了行业内曾经发过的此类事件的老路上。
据说,当初带领诸多工人停工的两名关键人物已经被辞退,且没有获得除工资之外的补偿。这样的结果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所谓枪打出头鸟即是。这件事情迄今暴露出的细节中,资方与有关方面在处理这件事情之初,曾邀请工人代表参与解决方案的商讨,但没有人愿意出面。这可以被拿来用做工人不配合问题解决的理由。如果,资方与有关方面能代表工人给出工人不愿参与讨论的解释会更有意思。秋后算账,始终是中国处理这类问题的最终结果。
在媒体的报道中,被解雇的两名工人是因为违反了本田零部件公司“就业规则73条之规定”。该规定工人不清楚,本田零部件公司也没有给出解释。参与其中的工会同样没有给出正面的解释。在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舞台的过程中,美国是经常被提及的参比对象,在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与整车制造商的谈判中,这个工会组织会对与厂家谈判的基本细节公开示众。即便如此,最近30年来,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的会员人数呈递减趋势,这极大的伤害了它。在本田零部件公司的这起事件中,以正义形象示众的工会究竟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综合各方发布的消息,本田佛山零部件公司的工人对薪酬体系的不满似乎是事情的根源。被工人与媒体提及的对比是,本田方面派驻这家零部件公司的30人左右的志愿者,他们的年薪酬在2亿日元左右。这成为引发工人情绪的主要原因。
其实,在汽车行业内,尤其是在合资公司(整车与零部件)或者独资公司(零部件)中,外方高薪酬是通行的规则。一般而言,外方人员的工资是按照其所在国的工资标准发放的,中方雇员的工资是按照中国标准发放的。在我接触的企业中,他们的最小比例是这样的。按照中方高管年薪100万人民币计算,外方的年薪一般在400万人民币。外方的这一收入不包括外派的补贴、奖金。如果将这些加在一起,外方的收入大致在800~1000万人民币。回到中国的潜规则,高管之间尚有如此差距,工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自是必然。
若将此事置于整个市场范围内,它大致呈现了这样的景象。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而且它具有难以预测的潜力。一方面,这里的汽车工人并没有拿到与这种地位应该给他们带来的收益。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事情有中国特色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制造并非是工人利益的所求点,它是本田零部件公司所在地的政府主管部门渴望的外衣,是本田零部件公司以低成本换取高收益的基点。在这两者之间,工人仅是工具而已。这件事情的影响不会进一步扩大,除工人之外的各利益方会以各种方式成为事情的终结者。
结果如是,惯性使然。(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