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商业评论

叶檀:减少重组游戏、上市权归交易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2010年05月27日08:01

  《人民日报》连发数文,呼吁打击内幕交易。目前,我国内幕交易可能获得的最大溢价是重组溢价,而打击内幕交易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则是由于监管层杂事缠身。

  我国处于重组高峰期,《人民日报》所报道的“宏达股份”就属于重组股,赶在停牌之前的交易日,两家机构大

举买入,占宏达股份19日成交量的17.46%,占此前一周总成交量的70%。

  何止宏达,在南京高科*ST威达等上市公司中,屡屡有埋伏者狙击重组收益。而重组股的表现不负重望。如ST华龙重组方案有条件通过,即现涨停;*ST威达有十几个涨停板;武汉塑料涨停;还有前期的ST天桥、*ST北生,近期的*ST威达、*ST天一*ST海鸟、ST华龙在内的7家公司涨停。有时凤凰直接飞上天,如“ST长运”,在2007年底至2008年1月28日创下了连续45个涨停板的纪录,而*ST金泰也不遑多让。有吉林制药等上市公司专玩重组溢价,就有投资者专门埋伏重组板块,某基金“股神”以神奇的精准埋伏于岳阳兴长*ST昌河等冷门股,获利如有神助。

  资金逐利,哪里有厚利,就会聚集在哪里。在中国这样的粗放型市场,严厉打击内幕交易固然重要,但是从激励机制着手方可从根本上减少内幕交易土壤。

  中国的资本市场却人为培育了内幕交易的温床,重组、注资一浪高过一浪,给资本玩家提供了极大的操作便利。根据WIND统计,去年有176家公司提出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草案。按照已提出的重大资产重组预案计算,通过并购重组注入上市公司的资产共计约1248亿元,增加上市公司总市值13250亿元,相关公司平均每股收益提高78%。2009年,ST公司中有超过30宗买壳重组案例顺利完成,无一例失败案例。

  地方政府想保住上市之壳,上市公司想快速提升业绩,中间商想通过重组获利,而投机性强的投资者通过重组获得数倍暴利。内幕交易层出不穷且屡禁不止,根源就在于中国证券市场的土壤毒性太强:前有壳管制,后有退市难,中间有各种利益博弈。

  从根本上降低内幕交易,就要降低证券市场土壤的毒性,严格执行退出政策,减少资本市场的重组、注资等拉长杠杆的游戏,让更多诚实经营的实体企业上市。但情况相反,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脱困、在地方上市公司之间搞平衡的特殊性,直接退市困难重重,目前为了整合过剩的产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处于高峰期。证监会近几年接连发布《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就是试图鼓励并购的同时规范并购。还嫌激励机制不够扭曲,为了鼓励大企业创新,监管部门公开宣扬分拆上市,这又是资本市场的一大杠杆游戏。

  不能说监管层不尽力,对于出现股价异动者上市公司除了需要公告,重组获得批准的可能性会因此大为下降。去年176家提出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草案公司中,有16家公司重组失败。

  也不能说司法者无所事事。5月18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制订了公安机关经济犯罪侦查部门管辖的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违法行为立案追诉标准。标准可谓苛刻,内幕交易证券交易成交额累计在50万元以上、期货交易占用保证金数额累计在30万元以上、获利或者避免损失数额累计在15万元以上、多次进行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就会被立案追诉。

  证监会虽然拥有准司法权,却面临尴尬处境,他们既无法对如此之多的股价异动进行一一追溯,自身工作人员的诚信也屡受质疑,前有王小石后有李莉,一再受到市场人士质询。原因就在于证监会权力极大,且职能之间互相冲突。

  证监会拥有公司上市与重组注资的审核权,这就表明在无数个可能泄露内幕信息的关节点中,证监会工作人员本身就是重要一环。证监会在负责监管的同时,还要为降低社会成本尽心、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两个向度的责任南辕北辙;并且,证监会还有自己的子弟兵,上证所推出权证后遗症不断,证监会并未及时喊停,几个大券商获得厚利。

  人们疑惑的是,证监会怎么在这几个目标之间寻求平衡?证监会拥有企业上市审核权,莫非让成为空壳的交易所成为监管主力?那么,证监会的监管职责从何体现?

  

(责任编辑:何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