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中国民企世博频展经济外交 求解瑞典品牌战略

来源:21世纪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05月31日00:01
  借助世博的平台,中国民企更愿意向国外先进商业理念学习,而不只是展示。

  5月21日,中国民企馆企业家,在世博会美国国家馆展开“中美商业关系战略对话”后。3天后,中国民营企业的领军者们又和来自瑞典的企业高层们会在一起。

  “今天的对话不仅是中美两国企业家的商业对话,而且是两个商业文明体系之间的精神对话。” 郭广昌在中美商业关系战略对话上表示。

  对话在延续,中国企业家也在不断自问,瑞典这样一个900万人口的小国家,尚且不如上海的一半人口,为何能出宜家、沃尔沃之类的国际大品牌?

  “在品牌这一块,我们做的还是比较弱的,但我们现在成长很快,需要向瑞典学习更多。”郭广昌在中国瑞典两国企业家圆桌论坛上表示。

  中美企业的国际责任

  在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和美国企业担负的全球责任成为当日论坛的核心议题。

  21日论坛现场,美国前副国务卿Alan Larson表示,18个月前,全球的情况对五年的趋势产生一些揭示和暗示,中国在这方面的恢复、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且目前这已成为大家的希望的源泉所在。

  而这样的趋势下,商机在哪里?郭透露了民企馆企业家的关注重心,“不少企业将直接受益于中国正在启动的城市化进程。同时,我们看好中国消费内需市场的扩张,尤其是生活品质提升带来的消费内需扩张。”郭广昌表示。

  据他介绍,中国民营企业已经把目光对准了新兴科技、环保节能领域。伴随着中国政府对降低GDP能耗的高度重视,我们乐观地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的民营企业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中受益。

  美国主流商业意见给中国的未来打出了一个高分,“未来五年的发展,他们仍然将维持这样的趋势。比如亚洲,8.6%的增长速度是未来的一个预期值。中国甚至可能会达到10%。” JP摩根董事张愉珍在现场如是预测。

  求解瑞典品牌战略

  在中美商业关系战略对话上,中美嘉宾如同箴友般地直言不讳共同谋划未来的合作互补蓝图。而5月24日,在世博瑞典国家馆日上举行的“中瑞行业领袖圆桌对话”上,中国的企业家们却带着求教的心情坐在了瑞典同行对面。

  相比让瑞典人引以为傲的宜家、沃尔沃等大量国际品牌,在过去30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制造已经广泛地在全球范围树立自己无可争议的竞争优势,可是却依旧没有产生大量的国际级品牌。

  因此,这场中瑞企业对话里的第一个发言人──复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广昌把“品牌建设”列为未来中国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

  对此,出席圆桌论坛的瑞典汽车巨头沃尔沃集团首席执行官Leif Johansson向中国企业介绍了沃尔沃的“市场细分”战略:沃尔沃集团针对不同市场采取不同的品牌。比如这次上海世博会上的所有用车都是沃尔沃和上汽集团所组建的合资企业所生产的车,但是却有两个不同的品牌“申沃”和“沃尔沃”来分别针对公共交通和高端车市场。

  和拥有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的中国企业不同,对于仅拥有900万人口这样狭小市场的瑞典企业来说,能否成功做到国际化关系到瑞典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我们努力的把大企业、小企业联合起来。在一些项目里首先由大公司入手,随后引导一些规模较小的瑞典企业一块过来了。”瑞典副首相莫德·奥勒夫松讲述着打造企业国际竞争优势的秘密,“而且瑞典政府还在海外成立瑞典投资署和旨在促进出口的机构,这些都是为了帮助更多瑞典公司进入海外市场。”

  为“中国制造”支招

  而从行业角度来看,圆桌论坛上的瑞典企业家一致把“创新”列为瑞典企业国际化的成功的核心。而这也是瑞典企业家眼里,中国制造所欠缺的重要一环。

  “中国必须提升他在价值链上的位置,往价值链的高端走。中国必须增加自己的专利和知识产权。 只有这样,才能往价值链的上端走。” 瑞典政府投资促进署署长白思德(Per-Erik Sandlund)在论坛上表示。

  与之相反的是,瑞典是名符其实的创新标兵。这个国家为我们提供的并不只是著名的跨国企业,在这个国家还诞生了诺贝尔、林奈等在人类历史中永远生辉的伟大科学家,发明了心脏起搏器、滚珠轴承、安全火柴、活动扳手、拉链和利乐包装盒等已经是我们生活习以为常的一部分的产品。

  莫德·奥勒夫松告诉本报记者,瑞典成功的奥秘是像瑞典国家创新局(VINNOVA)这样的政府创新扶持机制。 通过国家创新局,瑞典政府能够建构一个成熟高效的创新环境。而在某种程度上,瑞典国家创新局就是这个创新环境的奠基石。一方面通过国家创新局这个平台,瑞典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和企业、政府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得基础研究工作拥有了商业化的雄厚基础。同时瑞典国家创新局还承担调控研发方向的责任,政府通过持有产业研究机构的部分股份,来把原先由研究人员兴趣为导向的基础研发机构,转变为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构。 此外,瑞典国家创新局 还从企业和公众需求入手,发起各类科研计划,不仅针对大型企业,同时支持中小型企业的创新。

  “瑞典的政府、大学等机构都和企业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这种合作非常关键。因为最了解市场的是企业,而由政府资源来帮助他们发展。” 莫德·奥勒夫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