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要闻快报

代工模式风光不再压力重重 国台办调研台商转型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0年06月03日07:33
  二十多年前,大陆的三角洲地区以其区位优势成为当年台商来大陆发展的首选之地,长三角和珠三角台资囤积重镇,风光无限。

  但近年台资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土地、人力及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迎面袭来,使得以“代工”为标签的传统制造型台资企业正在面临历史拐点。

  转型在夹缝中生存

  近日,以“代工之王”著称的富士康爆发的连环跳楼自杀事件,再度凸显了台商经营的代工型产业模式可能进入历史死胡同。分析人士称,富士康事件敲响了台资代工生产模式转型的历史警钟,“产业转型升级已经进入历史拐点。”

  台湾工商界认为,近年来由于金融海啸冲击与缺工问题,珠三角台商掀起倒闭潮,存活之道就是精实管理。所谓“精实管理”,台湾“经济部投资业务处长”凌家裕解释说,“就是生产线走两个钟头,就知道哪边人太多,哪边人少”,然后知道如何节省,而富士康在珠三角台商中是推动“精实管理”最早的大企业,因为通讯产业代工的平均毛利很低,必须设法降低成本才能生存。

  “中国生产力中心”一名专家分析,“精实管理就是十个人工作交给五个人做,中间节省下来五个人的成本,可以移作员工福利”。事实上,对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的台商而言,面对劳动成本低的优势逐渐流失,想要活下来,只能够推动精实管理,上述专家表示,台商过去赚的是“机会财”,现在经营成本垫高,要赚“管理财”。

  另一方面,转型升级也几乎是所有台商所面临的议题。有钨钢大王之称的春保钨钢集团总裁廖万隆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公司产品正在想方设法与国际接轨,目前正在与德国、美国一流公司接洽寻求产业联盟。

  而上轮国际有色金属价格飙高时,春保钨钢盈利颇丰。但是,此次金融危机使得它不得不积极寻求国际产业联盟实现产品转型升级。

  “现在形势不同了,传统企业靠人力成本优势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已经没有前途,没有品牌情势之下转型是必要的,只有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在夹缝中生存,无论是台商还是两岸企业都应该重视这个问题。”廖万龙说。

  以三角洲地区为代表的沿海地区人力成本正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逐步缩小,沿海地区越来越丧失劳动力的吸附优势。以前,广东比中西部工资高25%,现在几乎没差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透露,去年,中部地区农民工增加了617万,西部地区增加667万,而东部地区减少880万。

  台资企业所面临的转型风潮正在引起国台办的高度重视。两个月前,国台办发文给各地台办要求各地进行台资转型专题调研,试图为决策部门寻求第一手资料。

  台资企业转型分化

  用工荒将是很多台资企业经常面临的难题。为了寻求可持续发展,很多传统台资企业开始向新型产业转进。以生产汤圆著称的龙凤食品回台湾发展LED产业。作为大陆最大的糕点烘焙企业,年营收达20亿元的克莉丝汀在积极准备回台上市的同时也在谋求转变为含有生物科技在内的新型健康机能食品制造商。

  同样,以种蘑菇起家的台商黄文广则成功转型为观光旅游业。在福建南靖地区,借助于当地特色的“土楼文化”,黄文广投资了3500万元创建了八闽唯一的咖啡园天绿咖啡文化观光园。而下一步,黄文广打算在咖啡园的基础上大面积发展薰衣草农场。

  转型与转进已经成了传统制造型台资企业的两条腿。迁移阵地也是很多台资企业存活必由之路。目前,很多台资企业正在向内地和东南亚转移。但是,新工厂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及基础设施和市场都将发生很大变化,使得台资企业集体转移还存在巨大困难。

  调研显示:台资企业并没有出现从沿海向内地集团军式的迁移。一些向东南亚转移的台资企业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包括正在越南投资的富士康的资本金也没完全到位。“当地找不到足够的熟练工人和配套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善的产业链,都制约了他们的转型步伐。”分析人士表示。

  分析人士还强调说:目前,广东省与香港联动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刚刚获批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明确该地区为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这些都给走在转型路上的台资企业更大的转型压力。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台资企业研究中心近期调研显示:目前台资企业转型存在分化现象。以电子IT产业为主的台资企业转型压力相对较少,昆山的电子产业台资企业甚至没有减产转型迹象。“不过,它们(台资电子企业)的研发投入在增加,现在很多在大陆的台资企业跟它们在台湾的母公司研发投入都达到了5:5,这在过去是没有的。”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台资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明说,很多台资电子企业也开始向高端产品挺进。

  与上述本身位于高科技产业的电子台资企业相对照的是,一直处于低端的传统中小型制造业台资企业正面临着生死存亡之境。“我们调研的几家中小台资企业显示:很多都难以为继,它们想办法转型但是没有资金实力,因为转向新产业需要大量投资。”李保明如是说。

  作者:袁飞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