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2010(第三届)中国开放论坛 > 2010中国开放论坛

卢中原: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加快对华转移

来源:搜狐财经
2010年06月07日10:38

  搜狐财经讯 6月6日-7日,2010年第三届中国开放论坛在宁波举行。本次论坛以经济率先回升之后的中国对外开放中的拓展深度与广度为主题。以下是搜狐财经发回的报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

  非常高兴参加第三届中国开放论坛。下面我就言归正传,我发言的主题就是世界经济新动向,机遇和挑战。完全是从个人研究的角度做一些归纳和思考。

  世界经济的新动向,主要是从危机爆发以来,全世界展现出来的一些新的变化,主要是指世界经济方面的变化。我大体上概括为这样几点,第一个新动向,就是世界经济的格局在发展深刻调整。这里只是讲经济的格局。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这次危机中迅速复苏,这样就在整个世界经济当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这是一个最突出的标志。

  但是同时我也想说明,我并不认为世界经济的一些基本方面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是说世界经济格局在发生深刻调整。这种调整很多基本面是没有发生变化的,比如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所面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困境,就是美元主导的体系没有发生变化。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贸体系,南北发展不平衡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全球化大趋势、多元化趋势、和平发展的主题都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所以判断世界经济的新动向,一方面要看到深刻调整,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所以我们就要思考,中国现在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基本面没有变化,我们的挑战还要长期应对。

  同时总的判断是机遇大于挑战,本世纪头20年,我们面临的战略机遇期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发展自己,这是第一个我的想法。

  第二个世界经济新动向就是世界经济在未来的几年可能会进入低速增长时期。这是国际上的大公司、国际机构、学者一种普遍的认识。未来,像前些年世界经济达到4%的增长,这很难达到,可能会保持在2%到3%。这样中国面临的内外环境,就是外需不会像2005到2007年这样好、这样宽松。因此我们中国尽管长期以来一直是内需为主的,但是面临世界环境的变化,我们更要下气力,挖掘内需潜力,同时要积极稳住外需,条件一旦好转,绝不放松扩大外需。

  但是我们的外需也需要升级,就是我们粗放的加工贸易要向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去努力。这是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期会造成中国的贸易环境趋紧、贸易摩擦增加,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会花样不断翻新,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环境。

  第三,危机后的复苏是个什么样的复苏,是可持续性的,绿色的,和全局性的复苏,这一点在全世界非常受关注。就是这一轮经济危机,它的复苏不应该是局部国家和地区的,不应该是局部领域的,也不应该是传统模式的复苏,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和大的跨国公司有鲜明的应对,就是制定了国家战略和跨国公司的战略。我的概括,包括我们参加一些研讨会的中国的企业家们也是这样的共识,就是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已经在做出应对危机和跨越危机的先导性战略安排。力图在国际的领航产业、先进技术、国际经济竞争和道德评判,诸多方面占领制高点。

  而且,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技术储备优势,跨国公司不仅仅是应对本年度的危机,而是着眼于未来十年到二十年,全世界市场的变化,市场细分的确定。然后制定自己的应对规划,这一点是有远见的,希望国内的企业家要密切关注。

  还有一点,我们观察世界经济新动向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每一次巨大的全球性的危机之后,都会有一个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孕育。有人叫做突破的前夜,这个前夜到底有多长,我也很难判断。但是这个定性的判断我个人是赞同的,就是这次危机由各国和跨国公司先导性战略安排所展现的特征,就是以新能源革命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着突破。

  按照中国科学院建院六十周年的科学家的概括,就是这一轮科技革命的特征是绿色、智能、可持续。这也是世界经济当前面临的一个新动向。

  最后一点,是我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第一手调研得出的结论,现代制造业、服务业和贸易业在加快对华转移。因为危机爆发以后,有一些海外媒体报道了一些个案,说在中国当地的跨国公司正在移出中国,向中国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转移自己的制造业,举了一些个案。到底趋势是怎样的?根据去年我们在剑桥参加企业高级研修班的时候,我们所听到的跨国公司这些董事长和老总们的判断和他们未来企业的战略,没有一家做出这样的判断,就是要转移出中国市场。所以我对个别媒体的这种报道,我认为他们仅仅是看到了个案。全局到底是怎么样的,至少从我的接触来说,跨国公司没有普遍做出这样的安排。

  那么数据的支持又是怎么样的?根据外经部的调查得出的结论,大部分驻华企业,不仅仅包括跨国公司,还有比较小规模的、中等规模的企业,还是看好中国。这里面最重要的三点叫做市场本地化、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这也是我们的开放地带,我们的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密切关注的。跨国公司和驻华企业,它为什么要把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往中国转?这里主要是研发中心、地区总部,还有一些高端制造环节。他们的考虑是什么?考虑的就是市场当地化,这是第一位。第二位,要占领中国市场,要研发本地化,适应中国市场来研发品牌,各种各样不同规格和功能的产品,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大家知道小轿车的轴距在加长,这都是在适应中国当地老百姓的需求。因此把研发中心转到中国来,不是要打国际市场,而是要打国内市场,这需要我们注意。这种开放是更高层次的国际竞争到我们家门口来了。

  就是市场本地化、研发本地化、制造本地化,不仅仅把中国作为桥头堡,两头大进大出,不仅仅是这样。一定要注意这种新动向。当然我们不排斥这种新动向,我们欢迎来竞争,还可以带来技术外延效应。这种开放比以前的层次要高,推动国内的开放,积极面更多,带来的挑战也是更严峻的。这是很有意义的新动向,和我们的企业、沿海开放性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密切相关。

  我们过去那些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低端引进还行不行了?我认为肯定是不行了。我们怎么样拿出自己的研发、自己的品牌、自己的高端制造,来应对家门口的国际竞争?这是需要大家认真地思考的。跨国公司不仅在应对危机,人家是在跨越危机,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一二十年在制定先导性的战略安排,我们中国的企业和地区怎么办?我们的国家战略怎么办?我们的开放型经济又怎么办?

  再简单说一下机遇和挑战,我个人认为第一个机遇是有利于中国发挥生产要素组合方面的优势,就是市场规模大,人工成本相对低廉,到现在为止我们还可以说是相对低廉。储蓄率高,这些要素组合优势,这都是不靠贸易的,不可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来改变的,和这种开放后的新动向组合起来,我们的竞争优势是不是可以进一步发挥?

  第二,机遇。可能会带来我们某些产业和环节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我们的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由于我们有市场规模大的优势,可以迅速降低成本。而且我们有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大家认准了这个目标就不会扯皮了。但是要注意,千万是市场导向。这一点欧盟看得很清楚。欧盟如果一票反对,整个欧盟市场没法干。一个欧盟的国家,他的市场规模比较小,成本降不下来,所以他敏锐地看到中国在新能源、清洁能源、绿色发展方面可能要当领头羊,这就是我们的重要的机遇。

  第三,就是引进多种资源的机遇,而不仅仅是资金,主要是人才、管理经验、经营模式、营销网络,这些方面更软的资源,是一个新的机遇。

  主要的机遇就是这些,挑战就是,我个人认为,第一个挑战就是有可能把我们在世界制造业分工中的低端地位进一步固化。第二,可能带来更多的高能耗、高排放的产业,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式转轨更加困难。第三个挑战,就是有可能在我们的某些行业出现外国垄断,某些行业可能会带来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的威胁、挑战。

  比如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当然我们要积极应对,如果应对不好,肯定会带来新的挑战,这一点我们可能还没大认识清楚。只有认清这个挑战,我们才能更积极地应对。

  最后一个挑战,就是我们的政策选择空间可能受到挤压。我们必须加快我们内部的改革,包括我们的资源价格、环境税费体制,还有人民币汇率机制更加灵活的形成机制,劳工成本,等等一些非常重要的改革需要加快,否则我们就很难应对现在世界经济出现的新动向对我们带来的挑战。

  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