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图/刘飞
富士康二度大幅加薪,有望在沿海电子代工业甚至整个电子制造业中形成连锁效应。
“如果底层作业员也能拿4000元的话,那确实比我们平均工资高。”昆山一家台资PC代工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他有些担心,富士康可能正在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将迫使同行被动跟进,从而遭受更大压力。
不过,截至目前,代工业同行不但没有响应富士康加薪行动,而且还有些反击的意思。就连代工客户也借潜在的压力发出威胁。
竞争对手:没有跟进打算 截至目前,包括上述企业在内的富士康的代工对手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表示,目前没有跟进打算。
笔记本代工巨头广达副董事长梁次震搞笑地说,不能跟进,否则恐怕也会“跌停”。前天,鸿海精密股价盘中跌停,并且名列台湾地区科技股一周内股票抛售量第一名。
“4月份我们已经加过一次,比如,上海普工基本工资从960元提到1120元,大概调高了25%左右。”和硕联合一位人士说,当时没见富士康深圳有所动静。
当时富士康确实没跟进。记者获悉,今年5月1日,广东省曾进行薪资调整,最低基本工资定为1030元。而富士康所在地深圳,由于属于特区,没有落实新规,其一线员工底薪仍为900元,低于同省其他城市要求的1000元最低标准。
不过,6月1日的首次加薪,富士康算“扳”了回来。它直接将基本工资提至1200元,超过了和硕、广达、仁宝等公司在华东区工厂的标准。而二次加薪方案,更将10月后基本工资提高到2000元,一下拉开距离。仁宝总经理陈瑞聪说,目前尚无调薪计划,但会加强奖金发放。
和硕也没有新的加薪动作。规模远比富士康小的它,声称其人力成本仅占笔记本代工整体成本不到1%,即使加薪,对毛利影响也很有限。
上述人士甚至表示,富士康深圳厂的第二次加薪方案,落实起来未必增加很多成本,“比如,它可能提高试用期员工的考核要求,3个月之后,不要那么多人。至于老员工,可以通过调节奖金、福利待遇来平衡。”
上述企业员工确实还没有出现大的情绪波动。但规模更小的电子制造企业,已遭遇麻烦。两天前,深圳宝安美律电子、惠州韩企亚成电子厂的工人已经再度要求加薪。
“富士康的举动,算是把代工业主要靠人力成本竞争的"潜规则"暴露了出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王德培教授对本报说。
产业链震荡 最让人担忧的自然是加薪后的连锁效应。因为,这会间接影响代工业上下游的价格体系,造成供应链的波动。
比如,为了摆脱成本增加难题,富士康们会寻求提高代工服务的价格吗?上述企业表示,目前加薪效应还没有释放更多,而代工价格本来也视具体市场走势波动。
但富士康国际主席陈伟良显然十分清楚这一问题。他表示,公司已经与客户在讨论工资上升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最快1至2个月或者下一季度,会与客户就“成本转嫁”问题达成协议,减少部分压力。
但涨价可能性应该很小。而品牌厂家几乎也是第一时间意识到这一压力,并将其立刻转向富士康。
宏碁表示,目前未见调高报价的动作。如果调高,则会比较行业价格、质量、交期以及服务,做全盘考虑,高价如果导致丧失竞争优势,可能考虑转单。华硕的说法几乎类似。
苹果提供2%补贴 但是,几天前,苹果的举动增加了这一不确定性。它答应给富士康代工的苹果产品提供2%的补贴,即在原定代工费基础上再增加2%。富士康的代工服务似乎“被提价”了。
而且,假如富士康加薪效应继续释放,广达、仁宝、和硕等公司恐怕很难坐视不动。在代工成本大幅提升条件下,它们或许会寻求集体调价,那将是品牌厂家不愿看到的一幕。大陆一家品牌企业市场人士说,那只有向消费者要钱了。
不过,富士康似乎也在寻求其他办法摆脱压力,比如向内地或北方迁移。陈伟良表示,公司一直考虑在其他地区设厂,不过,这并非员工主导而是集团策略考虑。
向海外迁移也是一条思路。之前,当大陆落实新《劳动法》时,陈瑞聪一直对外宣称要到越南去。富士康等企业也纷纷做出样子,前往印度、东南亚考察。
王德培说,内陆市场确实还有70%的空间,海外人力成本甚至更有优势。但他认为,单纯的迁移,根本无法真正解决代工业面临的长远问题,毕竟总有一天,其他区域的优势也会丧失。
在他看来,最合理的出路应该是迁移部分低端业务,而将最核心的部分留在原地升级。王德培认为,这是一种纵向布局策略,可以在提高附加值的基础上,化解追逐人力成本优势的横向布局难题。因为,过去几十年,中国制造业被过度横向化、水平化,已到纵横交错的布局阶段。
事实上,富士康加薪并非第一次震动电子制造业。2008年新《劳动法》落实时,大陆的外资企业便经历了一次恐慌,许多小型企业甚至关张。
(责任编辑:侯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