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动态

中国银行业“跑马圈地”不能舍本求末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吉青
2010年06月25日09:26

  6月22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扩大政策正式出台。随即,全国各地多家银行纷纷宣布有多笔业务诞生。

  “这是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中国银行业国际化中重要的一步,未来可能决定银行的行业地位和竞争格局。”业内人士指出。而从银行的积极态度也不难发现,国际化

战略是必行之路。

  事实上,回顾我国银行并不悠久的国际化历程,不难发现: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几乎戛然而止,但国际化趋势已是银行家们的共识。不过,在所谓“后危机时代”的2010年,关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讨论仍在持续,面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中国的银行国际化征程似乎并不容易。

  危机前后大变样

  时光回溯到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2008年,这一年对于国内外金融市场无疑都是一个转折点。

  在此之前的2007年,全球经济仍处于“一片大好”之势,完成股改后利润、规模不断攀升的中国银行业开始了在全球“跑马圈地”之旅。

  彼时,以国际业务见长的国有大行已经完成了全球网点初步布局;工商银行将目光盯到了非洲,宣布收购非洲市值最大银行——南非标准银行20%股权;建设银行的机构设点亦在稳步进行中。

  “新秀”们也不甘落后,中国平安于2007年11月斥资约18.1亿欧元购买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成为其最大单一股东;几乎同期,民生银行谈妥对美国当时第二大华人银行——美国联合银行(UCBH)“三步走”入股计划,以每股17.76美元的价格首次入股UCBH,持股比例为4.9%。

  然而,很快风云突变。2008年,以雷曼兄弟破产为标志,全球金融市场跌入谷底,国内各家银行国际化步伐也随着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行启动了“回归国内”的战略。尽管中行管理层屡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海外业务作为该行传统优势的重要性,但该行在行动上以持续领先的新增贷款表明了国内市场对于该行的重要意义。在2009年初入股法国洛希尔银行未果后,该行对海外战略不提“并购”,而转为较为保守的“机构设点”,重心也更多地集中在亚太地区。

  相对积极的当属工商银行。这家在危机后一直蝉联“全球最赚钱银行和市值最大银行”的机构在初尝入股南非标准银行的“甜头”后,不时有海外收购和设点消息传出。区别于以往的机构设置模式,工行从最初单一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发展到设立分支机构和并购并举。2009年,工行先后入股泰国ACL银行和加拿大东亚银行。

  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在危机中如期收购了香港永隆银行,并设立了纽约分行;中信银行也成功收购了中信嘉华银行。

  不过有人欢喜有人忧。

  危机前在欧美市场扩张的中国平安和民生银行都遭遇了“滑铁卢”。在2009年富通被强行分拆后,中国平安为此计提了227.9亿元的拨备。而民生银行投资的美国联合银行在2009年11月宣告破产关闭,民生银行8.87亿元的投资尽失。

  不能舍本求末

  历数上述种种,海外并购无疑是便捷而迅速的扩张计划,但这其中暴露出的风险亦不容小觑。环境的巨大差异造成的障碍或让决策层始料未及。事实上,各家银行均将香港作为“走出去”的桥头堡亦正是如上考量。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曾称,到海外去发展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先了解当地市场,通过到当地市场做非常细致的调研,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和好的发展策略,之后我们才会进入。

  而在去年6月,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曾对富通事件作出反思。他说:“对规避单一经济体周期性风险,以及规避单一资本市场波动的风险,已做了充分的论证,但对全球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考虑欠周。”他强调,平安将重新检讨公司的投资管控,“审慎对待海外扩张,集中精力于国内市场”。

  同样,2010年初,民生银行行长洪崎亦作出类似表示,“自己不强,缺乏国际化的经验和国际化人才。”他透露,对美国法律的不清楚使得民生银行在面临美国方面的强势时很被动。

  “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国的本土市场仍然是国内银行尤其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存和立足国际金融市场的根本,不能舍本求末,在本土市场还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时期,就盲目地把过多的资源投入到一个文化、法律、风险、监管都非常陌生的境外国家和地区。”一位资深银行家如是警示。

(责任编辑:何华)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