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多方合谋医保药突击涨价 患者是最后买单人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汪言安
2010年06月27日14:47

  突击涨价

  “要不是你们媒体曝出来,在我们行业里根本不会有人去关注这个,都已经习以为常了,”浙江一家制药企业的市场总监朱应俊对“医保药涨价风波”一点也没觉得意外。

  不久前,细心的人士发现,与2004年版的目录相比,2009年新版医保目录增加了260个药品,其中已有30多个品种的药出现涨价,涨价时机大多集中在新医保目录公布前后。

  随后,业内人士把各地已经入新医保目录并且在近期已经成功涨价的品种列举了出来。如由辽宁某制药公司生产的名为榄香烯口服乳的药品,在去年的11月25日,将规格为一支20ml∶200mg由此前的单价93.5元每支调整到170元,目前这个产品进入新的国家医保目录已经成定局。这个即将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价格上涨了82%。

  朱应俊坦陈,在新医保目录公布之前突击提价必须具备几个条件,即首先要明确知道会进入新医保目录,然后才能明确目标地搞定当地物价部门,使提价“合理合法”。

  “这些事情做起来并不难,因为一般情况下,制药企业在各地都算是纳税大户,就算是价格提高得有些离谱,但因为能增加当地税收,因此提价不会有太大阻力。地方物价部门的定价,绝大部分都会被后来进行审核的国家发改委定价部门参照而予以采纳。”

  昂贵的医保药

  “医保药本应该是有效廉价的,但不知道从何时起,那些便宜有效的老药逐渐被医保目录抛弃,目录里的药品多半比同类的老药贵几倍甚至十多倍,这也是很多药企想方设法要把自己的产品搞进医保目录的原因。”朱应俊说。

  林女士的父亲因为胆结石在老家的一家三甲医院手术,据她介绍,父亲从住院手术到出院前后8天时间,共花费11000元,在出院时的住院清单上,她注意到,在这笔医药费中,仅手术后抗炎的药费就4000多元,每日的点滴费用四五百元。。

  “最后一算账,才发现有医保比没医保花的钱还多。”林女士说。

  朱应俊说:“新《处方管理办法》实施之后,想要有廉价的医保药就更难了。”朱应俊所说新的《处方管理办法》是指由卫生部和国家药监局联合制定并于2007年5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的一项政策,在这个办法中明确规定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

  这也就是行业人士称的 “一品双规”,一类药的采购种类不能超过两种。这大大地缩减了医院选择药品的余地。“考虑到对药品收入的依赖,在可选择种类余地不大的前提下,又要在医保目录,医院当然要选择贵的了,”朱应俊说,“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抗生素阿莫西林,在药店能买到河北产的5块钱一盒的,但在医院,基本上都是20块钱以上的,疗效没有任何差别。”

  揭秘定价机制

  尽管近日国家发改委下定决心要彻查医保药涨价行为,但在朱应俊看来,“查归查,想要彻底根治这种现象不易。”

  2006年之前,发改委曾连续17轮下调药品价格,所涉及多为医保药品,但未能彻底扭转高药价。

  按照我国目前的药价形成机制,药品价格基本上分三种。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药品由国家发改委制定价格;未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但进入各省医保补充目录的药品,则由所在省制定指导价格;其余的药品,按照市场状况自主定价。

  国家医保目录的制定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但价格的制定在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医保目录公布新品种时,国家发改委并不能立刻制定出相应的价格,而要在各省进行价格调研后,才能拿出政府定价。

  由于工作量的原因,国家发改委往往不能在第一时间全部调查清楚每一种药的价格。结果就变成了药企向所在地物价部门登记备案,国家发改委再参考各地招标价格。

  “这也就意味着国家发改委的政府指导价还是依赖于地方物价部门的定价标准,如果药企事先已经做好了地方物价部门的工作,如何定价,也就药企自己说了算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药人士说。

  实际上,不少药企在当地都是纳税大户,靠着多年积攒的人脉关系,层层过关抬高价格并非难事。

  一位在发改委药品定价机构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发改委也曾想办法调查药品的真实底价,为此他们还专门从某个代理商处拿到其从生产企业的进货价。但对于药品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医院等链条中需要获得的好处,根本就无法量化。

  利益合谋

  “无法弄清真实药价成本的说法只是一个托词,关键的是,谁也不愿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朱应俊说。

  这让不少药企都把目光瞄准了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对药品生产企业来说,医保目录药物是企业扩大市场的金字招牌。

  因此,在每次增补医保品种讨论时,企业都会派出大量人手公关。

  在这条利益链上,这些企业踩准定价的时间差,在国家发改委确定限价之前,公关各省以抬高国家定价的门槛。

  广东一家二级医院院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时候坦陈,“医院当然喜欢用定价高的医保药”。

  这位院长提醒说,目前我国80%的药品是通过医院销售的。医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当然愿意去采购利润空间更大的药品,医药公司要想卖出更多的药品就必须保证医院获得最大的利润。

  由此可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越高,利润空间就越大,医院就越爱用,因为能从中获利。

  一位曾多年参与广东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湖南药企负责人说,“在利益的驱使之下,即使一度被认为是 ‘阳光工程’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现在也是问题多多。”

  这位负责人透露,过去药业销售人员要公关的对象,还只是医院院长、药房主任、科室主任和临床医生,现在又增加了分管卫生局长、招标办主任、药事委员会的每一个委员。

  除此之外,加入其中的政府部门也越来越多:纠风办、计委、物价、药监局、中药管理局、卫生局,一个产品要想能顺利进入采购名单,这些部门的公关一个都不能少,“花在这些部门的公关费用能少得了吗,我们的成本增加了,最后当然还是患者买单了。”

  

(责任编辑:刘玉洲)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