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业务出台快一年了,业绩表现却不如阳光私募,之前阳光私募界的担心现在看来有些多余。”6月25日,深圳一家私募公司的合伙人表示。
去年9月份,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批量发行的时候,私募界感到隐忧。但从两者之间的竞赛结果来看,阳光私募可以舒一口气了。
根据朝阳永续提供的阳光私募数据和渠道方提供的40只基金专户“一对多”数据,今年以来,阳光私募明显跑赢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
对阳光私募和基金专户“一对多”的领头羊进行比较,阳光私募领头羊——慧安投资管理的慧安三号截至6月10日年内净值增长24.8%;而40只基金专户“一对多”中,表现最好的广发主题在6月11日年内增幅仅为慧安三号的一半,仅为12.825%。
比较全部产品,据最新公布净值数据,550只阳光私募产品中获取正收益的产品为165只,占比为30%;而6月18日公布产品净值的40只基金专户“一对多”产品中,获得正收益的只有6只产品,占比15.8%。
信任危机
“我们还在发产品,但同公募基金一样,专户"一对多"也不好发,主要是前期基金公司的"一对多"产品没有为投资人赚到钱。”深圳一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示,尽管该基金公司一对多产品仍然为投资人实现了正收益,但抵御不了大环境的影响。
从去年年末至6月25日,上证指数下挫21.33%,但据Wind统计,仍有接近30%的个股股价实现了上涨,这一数字同获取正收益的阳光私募产品比例相仿,却大幅超过了专户“一对多”的比例。
让投资者更难以忍受的是,以获取绝对收益为目的的专户“一对多”产品多数出现亏损。截至6月18日,在有净值统计的40只“一对多”产品中,有24只产品跌破面值,跌破面值的比例为60%,有部分产品的净值甚至在0.8元之下。
在净值已经更新到6月25日的22只“一对多”产品中,14只净值在1元以下,跌破面值的比例上升到了63%。
一些大牌基金公司的产品未能幸免。南方、华安、博时、华夏、嘉实等旗下多只专户“一对多”产品净值在1元之下,并且年内净值增长率排名居后。截至6月18日三位统计数据显示,40只产品中,有4只产品年内跌幅超过10%。
在一些论坛上,赎回某某“一对多”产品的口号此起彼伏。但由于赎回条件繁琐,多家基金公司人士均表示,未遇到购买了“一对多”产品的客户大规模赎回的情形。
与普通的公募基金相比,“一对多”产品“认购容易赎回难”。客户赎回基金“一对多”产品有3种方式:合同到期;违约提前退出;达到清盘规定提前终止。但一对多产品通常有固定投资期限,一般是1-4年,客户即使愿意支付违约金赎回,也需要基金公司同意,而且赎回时间需要十多天,比公募基金赎回麻烦得多。
但发轫于去年9月份的基金公司专户“一对多”诞生次年,即遭遇了投资者的不信任,这让后来的“一对多”产品发行较为尴尬。
制度劣势
事实上,基金公司在发行专户“一对多”之前,在2007年就已经试水集合性质的私募产品,其模式是基金同信托合作,发行集合信托计划。
但部分产品表现差强人意。比如在0.7元止损线上方苦苦挣扎近8个月时间之后,由华夏基金公司担任投资顾问的“中诚·金福2号”在6月18日触发止损条款。根据契约,“中诚·金福2号”将提前清盘。
据朝阳永续统计,基金公司同信托公司共计发行集合信托计划超过40只。截至6月18日,31只产品发布净值,其中23只产品可统计年内收益数据,算术平均年内收益率为-3.96%。有8只产品获得正收益,占比34%,今年以来收益率最高的产品净值增长率为9.83%,同期表现跑输专户“一对多”的领头羊,更比不上同期的阳光私募优秀产品。而年内亏损最大的产品亏损幅度超过14%,也高于专户“一对多”产品的亏损幅度。
基金公司私募业务表现不佳似乎并不合情理。在对客户宣传私募业务时,基金公司都会强调自身的投研优势:配备训练有素的研究员;共享公募的研究平台,这是阳光私募投资公司所不具备的。
但这些优势却未转化为业绩,原因何在?
北京一家券商的基金研究员认为,一方面,基金公司对相对收益的惯性追求影响到了它们的私募产品;另一方面,除少数基金公司格外重视专户“一对多”业务,并为之配置公司内部最优秀的投资经理外,多数基金公司为私募业务配置的人员在公司并不主流。 而一位从公募基金出来,现任深圳某私募投资公司合伙人的人士则指出,基金公司的私募业务,做不过阳光私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两类投资机构的激励机制不同。
他认为,阳光私募的投资经理往往也是公司的股东,以做事业的心态来做投资,并且可以提取20%的业绩提成,其中大部分用以投研人员的奖励。
而记者了解到,基金公司的私募业务收入一般不会直接奖励给个人,业绩表现只会在奖金中体现,但最终体现出来的业绩提成比例却小于阳光私募。
不过基金公司的私募业务也非一无是处。其分化会小于阳光私募。截至6月18日,专户 “一对多”产品业绩表现最好的和最差的年内增长率相差为23%,而阳光私募则超过了52%。
(责任编辑:黄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