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美国会看空财政前景 政府偿债能力存疑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熊敏
2010年07月05日08:24

  美国财政改革深陷僵局。

  当地时间6月30日,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BO)发布长期展望报告称,2035年美国公共债务将达到GDP的185%,升至历史最高水平。2010年该数据预估为62%,已是二战以来最高水平。

  “报告为美国国债安全敲响警钟。”美国TD Ameritrade交易公司固定收益部主任、负责美国国债业务的James Grady这样对本报记者表示。

  报告公布当天,分属行政分支的美国全国财政责任和改革委员会也借此机会举行了听证会,与会的国会要员有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主席Kent Conrad和财政委员会主席Max Baucus。

  CBO主任Douglas Elmendorf在会上表示,随着经济改善,预算赤字可能在未来几年“显著下降”,但政府债务前景堪忧。然而,美国府院双方在当天会议上都未提出任何实质财政改革措施。

  “国会至今没有打算下重手整顿财务。” 旨在推动政府减少债务的民间组织——美国和谐联盟主任戈登告诉本报记者。

  美国财政改革乏力不能不引起中国的担忧。美财政部6月15日最新报告显示,中国持有美国国债9002亿美元,是最大持有国。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余永定此前对媒体表示:中国已深陷美元陷阱。

  经济刺激不是改革僵局根源

  整肃财政是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多伦多峰会焦点议题。就在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积极紧缩财政同时,同样债台高筑的美国却借口经济复苏,竭力呼吁继续刺激计划。

  其实,就美国而言,财政整顿和经济复苏并非全不相容。美国政府去年通过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分五年实施。迄今为止,仅投放一半左右的资金。而美国2010年财政预算案计划的总支出是35520亿美元,二者规模相差一个数量级。

  然而,在30日的听证会上,美国府院双方都看不见财政整顿的空间。

  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议员的提问大多针对技术细节,没有质询解决方案等问题。

  “他们只在一些小问题上较劲,比如何时退出经济刺激,要不要延长小布什政府的减税项目,”戈登评价说,当天的听证会完全无视了如何大幅度地有效削减债务、赤字等核心问题。全国财政责任和改革委员会当天也没有提出新的财政削减计划。

  事实上,美国财政改革深陷僵局的根源不在经济刺激计划,而在庞大的福利和国防支出。根据2010年财政预算案,美国本财年支出的前三项分别是:6950亿美元的社会保障支出、6637亿美元的军费,以及4530亿美元的医疗保险支出。三项合计超过总支出的51%。

  “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支出过高,税收不足是美国长期债务高企的主要原因。”Douglas Elmendorf在听证会上表示,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退休,这两项支出将暴增,到2035年可能占到政府总开支的63%。

  然而,议员是不会拿这两项开支开刀的,“这种改革将降低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议员愿意这样做。而且2010年中期选举临近,议员们越发踌躇起来。”戈登说。

  质疑美国偿债能力

  严峻的债务前景不禁令人怀疑美国政府的偿还能力。

  James Grady倒是信心十足。他告诉本报记者:“美元直到今天依然是最安全的投资对象”,“美国从来没有借债不还的记录”。

  可惜的是,这两项判断都不免主观。

  目前,市场出于对欧元资产的恐慌,纷纷转购美元资产“避险”,隐藏了真实风险。美国历史上也不乏变相躲债的先例。1971 年,美国单方面宣布,禁止直接用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随之开始瓦解。

  而美国政府提出的财政改革措施,仅仅要求联邦政府部门2011年削减5%非必要开支,并计划在未来三年里冻结非安全部门的自由支配开支项目。这只是杯水车薪。

  戈登把希望寄托于国会立法干预,但他承认,国会还没酝酿相关议案。“再过30年,等现在大学毕业生退休时,美国政府资源只够支付债务利息和部分社会福利。”前美国政府总审计师David Walker6月30日悲观地表示。

  余永定此前曾提醒说,美国国债30%由外国人持有,中国等债主需特别当心美国在不堪重负的时候,“用通货膨胀摆脱债务”。(21世纪经济报道)

  财经专栏:张茉楠:中国外储管理改革需要早作打算

  不断累积以国际性货币持有的外国流动债权所产生的货币不匹配,将使国内金融市场的投资组合难以实现均衡,也使货币当局对货币的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卢周来:“两房”退市是阳谋而非阴谋

  中国人很天真,反而把“经济”当“政治”,总以为什么事都“事关中美两国关系大局”,以为经济上小的让步可以换来美国人的好感,可以保全中国人更大的利益。殊不知,为了换来“人民币不升值”与所谓“美元资产安全”,我们已经上了精明的美国人的“套”。

  张涛:危机后的“新三国演义”

  美国依然追求经济增长,担心过早的财政紧缩会伤害经济复苏的势头;欧洲则是一定要把财政紧缩进行到底了;而中国更多地关注内部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外部的话语权。三者交点缺失导致会议无果,也是情理之中。相比之下,2008年11月首次峰会,因各国的关注点同为拯救经济,在共同利益推动之下,促成了联合救市的成果。<<<<点击查看更多专栏文章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