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金融机构

瑞银证券困境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作者:周燕
2010年07月06日16:01

  瑞银证券的困境,制约着其在中国业务的推

  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6月25日通过发审委审核,启动IPO之旅。作为主承销商的瑞银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瑞银证券”)在投行业务久陷困顿之后,紧张情绪终于可以稍获纾解。

  自2006年重组北京证券以后,瑞银证券在中

国的投行业务曾有过两年多的飞速发展,但2009年中期以来,却进入延宕不前状态。

  6月9日,中国农a>业银行正式过会,成为瑞银证券投行实力旁落的一个佐证。“本以为是能否牵头承销的问题,结果却是落选承销团的局面。”瑞银农行项目组一位成员透露。

  农行项目花落他家,仅是瑞银证券困境的冰山一角。刚完成的上海电气(601727.SH)非公开发行,瑞银与瑞信为联合主承销商。此后,瑞信足额完成承销份额,瑞银却未能售出既定股份。“也就是说,瑞银承销失败。”业内人士评论。

  “瑞银内部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内部管理薄弱。”瑞银一位工作人员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他认为,刚进入中国时,瑞银证券业务处于急速扩张中,内部矛盾被淡化,但是几年之后,不断积累的内部矛盾渐次显露。

  短暂辉煌

  2005年9月,原北京证券重组方案获得有关方面批准,瑞银集团(UBS)在重组后的公司里获得20%股份,随后瑞银证券于2006年12月宣告成立。

  瑞银证券在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与其现任中国区主席赵驹密不可分。赵驹的履历显示,在履任瑞银中国区主席之前,他曾是银河证券(下称银河)投行部的关键人物。

  华夏银行(600015.SH)、交通银行(601328.SH)、中海集运(601866.SH/2866.HK)等老客户是奠定瑞银地位的关键。这些公司是赵驹在银河证券任职时积累的客户资源。执掌瑞银后,赵驹几乎把银河投行团队悉数平移。同时平移的,是与其合作良久的客户资源。

  “可以说,瑞银在中国最初的客户,都是赵驹带来的。”瑞银投行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在他看来,这不仅是他的看法,也是业内的共识。

  赵驹领衔的团队,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服务理念,在当时的投行业内也属上乘。这个团队,再加上银河的客户网络与瑞银的百年品牌,使瑞银证券2007年起步不久,便在竞争激烈的投行业务领域迅速占领一席之地。

  此后,瑞银又拿下兖州煤业收购澳企Felix、五矿集团收购OZ Mineral等海外收购大单,一时间,瑞银在中国的业务风生水起、势如破竹,大有撼动中金、中信等老牌投行地位的架势。

  然而,在高歌猛进的同时,瑞银内部管理的隐患已开始潜伏。跟随赵驹而来的银河投行团队,“与中金、中信等老牌机构相比,还是有明显的距离。”中海集运投资者关系部一位工作人员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中海集运的A股IPO由中金公司与瑞银证券联合主承销,“瑞银证券水平明显低于中金。”上述人员说,“当时与我们合作的瑞银团队,就是普通国内券商的水平,报价却比外资投行还高。”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中金非常重视客户服务,不仅为公司提供解决方案,还提供财务顾问、行业研究等增值服务,平时与客户的沟通也非常充分。相比而言,瑞银证券的团队“就是做项目”,“那个项目负责人,只见过几次,没有什么印象。”经此一役,瑞银在中海地位顿失,“后来我们就都和中金合作了。”

  平移后遗症

  2008年,瑞银开始招兵买马,充实队伍。ManKeep Group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高级顾问李明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瑞银的国际品牌与其相应的国际平台,加之明显高于内资券商的薪资标准,对寻求职业突破的投行骨干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当时,瑞银对心仪的人才,无论在职位、薪资、后台支持上都厚遇有加,终于吸引一批投行精英加入,其中就有中银国际投行部副总裁陈兴珠、中金公司投行部执行董事张奋等人。

  在队伍充实之后,此前银河证券团队平移的后遗症渐渐显现。

  “外面来的人,根本叫不动银河的人干活。”瑞银一位投行部工作人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当初随赵驹从银河来的团队,大多数已经升任董事等较高级别职位,对于外聘来的新负责人,他们并不服从,经常直接向赵驹汇报工作,造成外聘的业务负责人无法与银河团队出身的下属直接沟通的局面。

  内部人士说,新进的负责人多负有开发客户的责任,而开发成功的客户却经常被银河团队全盘接收。

  而在客户看来,瑞银在争取项目时所做承诺与执行项目时的表现经常有出入,因此一些客户对瑞银的信任度逐渐降低。对于新进人员而言,他们承担了风险与压力,但是努力成果通常与自己无关。对银河团队而言,由于可以坐享其成,积极程度降低,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难以满足客户的要求。

  李明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介绍,投行领域的人员在跳槽时通常希望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这个观点也受到其他投行猎头认同。北京智天下科技有限公司高级猎头顾问李嘉认为,公司的氛围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而人员一般会向有竞争力的公司流动。他认为,内部人事关系复杂是降低公司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这几天我经常接到猎头电话,银河团队拉帮结派经常被猎头作为劝我跳槽的理由。”瑞银投行部一位董事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据记者了解,2009年中至今,相继加盟瑞银证券的陈兴珠、张奋等多位执行董事及以上级别的高级管理人员陆续离职,中层管理人员的流失更为频繁。

  瓶颈所在

  其他外资券商大举进入中国与本土内资券商的崛起,是瑞银的外患。

  近年来,高盛、德意志、瑞信、麦格理等外资投行纷纷进入中国,人才需求旺盛。本土内资券商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在本土客户网络、承销渠道与政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也逐渐显现,进入快速发展期,也对人才需求庞大。

  曾因兖州煤业、五矿集团海外收购交易而名震业内的瑞银海外收购小组,如今分崩离析。“只留下一两个分析员,其他人都走了。”瑞银投行部人员透露。分析员是瑞银投行部级别最低的工作人员,通常是刚从校园招聘而来的新人。

  投行部的三个业务小组也损失惨重,尤以三组情况最为严重。根据瑞银内部人员介绍,三组人员除了组长丁晓文及其几个“老银河”部下,其他的人“几乎没有留得下来的”。

  在该人士看来,如今的瑞银,能够开发客户的人与懂得维护客户的人纷纷流失,只剩下了“一个数年前的银河班底”,而如今客户对于投行的要求越来越高、选择余地也越来越大,因此,瑞银的市场份额不断丢失是情理之中的。

  一位长期从事券商研究的分析师表示,瑞银在刚进中国时,同时占据了内资券商的客户网络与外资投行的品牌号召力优势,因此取得快速发展。但其反面却是:外资投行的品牌使得瑞银不愿屈尊降低费率,在价格上无法与内资券商竞争,但是内资券商通常具有的销售网络优势,瑞银因其外资背景而缺乏。

  他认为,瑞银现在正面临着发展中的瓶颈,能否突破困境,殊难预料。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