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民生杂谈

何力:别动我的快乐

来源:《东方企业家》杂志
2010年07月07日15:38

  一切在增多,快乐除外。

  单纯批评相亲真人秀节目《非常勿扰》是拜金主义的人,应该读一读罗塞尔。罗伯茨写的《看不见的心:一部经济学罗曼史》。且不说“拜金”的帽子并不适合那些只是没有把爱情和物质简单对立起来的女孩子——她们至少比虚伪可爱(是在和虚伪比较的意义上,不是说她们绝对的可爱)。归根到底,她们只是镜像了少许现实——因为批评他人拜金的人可能前脚刚刚吃请受礼,获取不义之财。

  罗伯茨的书很有趣,主人公一个是信奉自由市场的经济学男老师山姆,另一个是美国意义的左派浪漫女老师劳拉,他们年龄相仿,观点相悖。山姆上第一节课就向他的学生们提问:“这个世界上的石油会不会消耗完?”我2002年在美国做国际访问者,每到一个智库就会问类似的问题:中国的汽车按人口保有量如果有一天和美国一样会怎样?答案是两类,共和党人大多乐观,就像山姆,他们认为随着石油的减少,价格会高到人们找到替代品,所以没什么问题;而民主党人一般会摇头:“那将是个灾难”。

  站在自由市场经济的立场,山姆会显得有些冷酷,比如他认为,捐赠和补贴并不能使穷人的状况根本改善,过度的二次分配甚至使情况更糟。作者是想告诉人们,山姆在“看似冷酷无情的市场经济中蕴藏着一颗热情、善良但是却看不见的心”。

  罗曼的爱情从来就不是在真空里,只是金钱在其中并非万能。金钱与快乐的关系简单讲就是,越穷越正相关。

  伊斯特林是最早对主观快乐进行理论研究的当代经济学家。他在1974年的著作《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了所谓的“伊斯特林悖论”:收入增加并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人很穷的时候,收入增加是能够带来快乐的,但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比如在美国,研究发现家庭年收入超过8万美元之后,快乐基本不再随收入增长。中国没有这样的量化研究,中国“幸福——收入之谜”的临界值,在大城市我估计应该在家庭年收入15万—20元万人民币左右。也就是,一旦中产,幸福就和金钱渐行渐远了。

  为什么会出现“伊斯特林悖论”,有一些解释。比如“忽视其他变量”说认为,经济学仅关注收入、财富和消费,而忽略了影响幸福快乐的其他许多因素,健康、政治参与等。这里面,需求与欲望的混淆是关键所在。“因为需求是可以满足的。而欲望是永不能满足的;你索求的越多,越可能觉得不满足;你得到的越多,越可能为之所累。”

  另外还有“攀比”说。认为个人效用与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关,但与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负相关。说白了就是虽然自己和自己比日子越来越好,但和周遭人一比,他们进步更快,还是不快乐。

  还有“效用递减”的解释。就是包子问题:饿了,第一个包子真好吃,快饱了的时候,包子的味道也就一般了。还有“最后胜利的情怀”,有许多事情或比赛,最后胜利才是目的。然而,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任何时候的快乐感受都是最终目的,都有价值。最好是天天快乐,年年快乐,而不是一生痛苦,临了一天才快乐。

  快乐与财富不能同步的最根本原因,用经济术语表述就是,人们生活中所真正企盼的,无论是爱情、友情、尊重、家庭、乐趣等,都是不能用钱买来的。

  举目快乐研究的学人,我最喜欢著有《经济与快乐》的华裔经济学家黄有光,他说过的一段话可以回答很多人心中的疑惑:快乐是唯一理性目的,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因此,人人的目标,任何经济政策与所有公共政策,所有道德原则,应该以快乐为最终目的。认识这一伦理哲学的最基本原理,有助于避免无谓的痛苦,有助于避免野心家与私利者用美丽的包装,进行不利于大多数人快乐的勾当。不过,我们同时也必须避免野心家与私利者,用快乐或公众利益的幌子,牺牲对长期快乐更加重要的原则、法律、制度等。

  是的,不要借助虚伪的道德诉求剥夺我的快乐,同时,感谢《非常勿扰》和四年一届的世界杯,它们带给我们很多快乐。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