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住房需求的调控政策减少了住房投资客的增长速度,也抑制了交易市场上的需求和租赁市场上的供给,因而导致了房价下跌、房租上涨。
在开发商和最终消费者之间,有两个市场:一个是交易市场,另一个是租赁市场。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大中城市,目前都有了比较发达的
房屋租赁市场。这个市场让房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对于需要在大中城市居住的人来说,居住需求既可以通过购买房屋实现,也可以通过租住房屋实现。对选择租房的消费者来说,在交易市场上购买、在租赁市场上出租的投资客是不可或缺的。而这些投资客的行为与理性的消费者非常类似,他们的需求是有弹性的,游移在交易市场和租赁市场之间。
房屋市场上的理性行为取决于租金和房价的比值(租售比)和借贷利率的关系。当租售比高于存款利率的时候,居民们把存款取出来买房,再把买来的房屋出租、或者自住(减少租房),都是有利可图的。当租售比更高,高过了贷款利率的时候,居民们使用银行按揭贷款买房,既用来满足了自己的居住需求,又在租房市场上出租,也是有利可图的。当租售比降低、从高于按揭贷款利率的水平降低到按揭贷款利率以下的时候,背负按揭贷款的“房奴”们“卖房返租”、提前归还银行贷款不仅可以降低每个月的按揭还款压力,还是有利可图的。
去年,一些大城市房价大涨,房租却没什么变化,因此租售比大降,导致一些房奴“卖房返租”。那么,既然租售比已经很低,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买房出租呢?原因有二:第一,
中国银行业的息差(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额)很大,租售比低于按揭利率,却并不低于存款利率。因此,资金富裕的家庭买房出租还是比持有银行存款划算。第二,对于未来的房价走势,人们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投资者预期房价还会继续上涨,相信及时购房可以从未来房价上涨中获得收益,为此甚至愿意接受比较低的租金。当房价上涨预期很高的时候,投资人甚至愿意让房屋空置。
今年推出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既约束住房需求,又增加房屋供给。但是,增加的供给需要经历一个建房周期才能够显现出来,而降低住房需求的政策可以立竿见影地显现出来。住房按揭规则的调整区分了第一套房(通常自住)和第二、第三套房(通常出租)。买房自住被认为是消费性的,买房出租被认为是投资性的。新出台的按揭政策调整保护消费性的住房需求,抑制投资性的住房需求。因此,包租公、包租婆的行为受到了抑制,一级(交易)市场上的需求和二级(租赁)市场上的供给同时受到降低,其结果必然是交易价格降低、租赁价格上涨。
既然居民的居住需求既可以通过买方满足,也可以通过租房满足,那么对于政府来说,要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就不必强求“让居民现在就买得起房”。“让居民长期租得起房”可以取得等价的效果。要实现后一个目标,那就需要建立一个低交易费用的住房租赁市场,能够动员尽可能多的闲置住房进入租赁市场,成为有效供给。其实,住房租赁市场有可能比住房交易市场更加重要。一方面,有些居民的居住需求只能通过租赁市场才能得到满足。例如外来的打工者、新近毕业的大学生等低收入者。另一方面,对于流动性很高的劳动者来说,租房比买房更加有效率。一个低交易费用的租赁市场有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提高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
总之,关键在于增加住房的供给,而不是抑制市场机制。 (来源:吴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