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率先关注车企上半年利润高增长后,近日各大机构齐齐翻多唱高甚至入驻汽车股。但经本报记者多方调查发现,中国车市已经露出减速换挡的态势。为完成全年销售任务,日美系车企开始大幅降价。多位汽车企业高层亦表示,三季度中国汽车价格中枢将下调,部分车
企的盈利增长能力将受到影响。但随着节能车补贴、购置税优惠等扶持政策落实及销售旺季的到来,汽车业盈利将于四季度呈现环比回升态势。
7月惊现降价潮
以往的价格稳定器成了领先降价者。在一汽丰田全面升级的新COROLLA EX花冠上市会上,一汽丰田打出了罕见的连环降价优惠牌。据统计,仅在每辆新花冠车上,一汽丰田的优惠额度就高达2万元,相当于单车售价的17%。第一,新花冠售价9.28万至11.48万元,比老款花冠最高优惠1.5万元。第二,今年二季度,购买包括新花冠在内的一汽丰田的任一款车型,均可以享受3年或10万公里的新车保修期。第三,7月15日至9月30日,购买包括花冠在内的车型,将有1万人有望赢得价值4999元的日本游大奖。
这完全异于丰田系一贯定价原则,但事实却证明这仅是一汽丰田掀起价格战的开始。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田聪明坦言,“新花冠降价只是热身,一汽丰田将重建定价体系。不同车型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比如对于畅销车型卡罗拉,一汽丰田推出了零利率贷款购车,全款购车者则享受4999元的保险”。来自一汽丰田经销商的消息显示,一汽丰田正计划全面降低新产品的价格,8月将上市的新威驰、9月将上市的新卡罗拉、及全新锐志的上市价均将建立在新花冠价格的基础上。但优惠幅度将视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价格而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汽丰田上海经销商表示,“如此大的降价幅度,在一汽丰田历史上还是头一次。此前曾多次抱怨并反映过一汽丰田定价偏高的事,希望平均降价10%左右。但未料到一汽丰田不仅接受了这些建议,新花冠最高优惠幅度甚至超过了20%。”
对于一汽丰田的高调降价,业内迅速做出反应。美系汽车巨头福特汽车旗下的两家中国合资企业——长安福特福克斯与长安马自达3两款车型宣布降价上市,长安马自达3自动标准版降价近2万元。风头正劲的韩系合资企业——北京现代伊兰特也打出悦动汽车低达9.68万元的终端售价,自动挡优惠幅度超过1万元;东风悦达起亚福瑞迪最低降至9.28万元。至于法系合资企业东风标致也不甘示弱,将307的市场终端售价拉低至9.88万元…… 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颜景辉表示,除了合资企业大幅降价外,自主品牌汽车也纷纷推出跳水价。华晨中华全系降价1万元且推出零折抽奖购车活动,一等奖零折购车(相当于白送),二等奖则可享受五折购车优惠。
两大重负“压垮”车价
为何众车企竞相举起降价利器?这股降价潮对车企利润将产生多大影响?在采访多家整车生产企业、汽车经销商的高层及相关协会后,记者获悉,一切源于两大重负,即高库存和高销售目标。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航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库存已经达到合理水平的上限。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产量847.22万辆,终端销量为718.53万辆,即国内汽车库存总数高达128.69万辆,月库存超过平均月销量的1倍。据了解,不少车企的库存甚至达到警戒线以上。
另一令人担心的现象是滞销越来越严重。赵航指出,从汽车库存周期来看,2010年上半年汽车库存周期逐月加长,由2月份的41天逐步增长到6月份的55天,增加了14天。这严重影响了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的资金周转。
不少经销商表示,库存已经影响了经销商和整车企业的盈利能力。来自工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5月汽车重点企业利润增幅明显回落。2010年5月,汽车行业重点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848.32亿元,同比增长68%;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22.09亿元,同比增长68%;累计实现利润总额860.39亿元,同比增长169%,增幅比1月至4月回落52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税总额1385.09亿元,同比增长107%,增幅比1月至4月回落9个百分点。
导致车企竞相降价的另一重压为“高高在上的全年销售目标”。多家“中考”未及格(半年销量未达到全年目标一半)的汽车企业高层均表示,全年销售目标不变!
一汽丰田上半年累计销售23.8万辆,仅完成上半年销售目标的95%。田聪明称,“即使下半年中国汽车市场增速为零,我们也仍将完成50万的全年销量目标。” 广汽丰田副总经理胡苏也宣称,不会调整全年产销目标!
业内人士指出,除了两大重压外,汽车集团间的竞赛也加剧了价格战。此次一汽丰田大打降价牌,与一汽集团整体销售不佳有关。今年上半年一汽集团销量落后于人,上半年共销售124.22万辆,位居上汽集团、
长安汽车集团和
东风汽车集团之后。为了下半年销量大增,一汽丰田等合资公司选择了降价。
业内认为,降价潮仅影响三季度汽车企业的利润,四季度形势将好转。申银万国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在节能车补贴政策、购置税优惠政策推动下,作为传统旺季的四季度,汽车消费需求和盈利将呈现环比回升态势。
(责任编辑:黄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