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新政神话

来源:中国经营报
2010年07月24日02:19
  凯恩斯革命、纳粹上台、两次世界大战、苏联兴衰、美国崛起……这些决定性历史时刻均与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有着或明或暗的关系,在大萧条改变了二十世纪资本主义面貌的同时,关于大萧条的集体记忆也随着时代嬗变而随之变色。

  重新梳理大萧条与新政历史的《新政VS大萧条:被遗忘的人和事》同《罗斯福新政的谎言》、《危机与利维坦》等翻案著作不同,阿米蒂·什莱斯重新挖掘厘清了大萧条中“被遗忘的人”的角色——无论在真实历史还是后继研究中,这类人的故事确实往往被淹没在对罗斯福的褒贬洪流之中。

  “被遗忘的人”(The Forgotten Man),这一概念最早来自耶鲁大学社会学家威廉·格·萨姆纳的观点:当A看到一件对他来说是错误的事情,并发现X正在受其煎熬时,A就会与B谈论这件事,接着A和B提议通过一项法律来纠正这种错误,以帮助X。“他们的法律总是提议决定A、B和C能为X做什么。但C是谁呢?A和B帮助X没有错,有错的是法律,错误的是用契约的形式将C约束在这件事情上。C就是被遗忘的人,就是花了钱的人,就是从没有被考虑过的人。”

  不过“被遗忘的人”这一概念在近30年后被罗斯福重提之时,却完全被置换了概念:出于政治考虑,被遗忘的人不是指C,而是指X。 被遗忘就代表着被伤害以及被掠夺,“被遗忘的人”可以是大金融家,也可以是小工商业主,他们一同为新政买单,在强势政府面前,金钱多寡并不必然挂钩权利高低。

  正如社会学家哈布瓦赫所揭示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于现在并且是对过去的一种重构,那么每每思潮风云变幻时,对于大萧条成因以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叙述也会迥异万千,经济学亦不能豁免。从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不足,到货币主义从“货币供应量的崩溃”角度的解释观点,再到以穆瑞·罗斯巴德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对于政府干预制造延长危机的立场,林林总总。

  随着保守主义的日渐强大,货币主义观点最近三十年风行一时,和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声望开始如日中天一样,货币主义的解释得到不少拥趸,比如美联储现任主席本·伯南克。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在《美国货币史》中花费七分之一的篇幅来诠释大萧条,他们认为美国大萧条的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应量”,一旦信贷紧缩,而美联储又紧缩银根,那么就使得一次信贷危机演变为波及实体经济的大萧条。如此看来,阿米蒂·什莱斯更为接近货币主义与奥地阿米蒂·什莱斯利学派,她笃信大萧条深层次的问题源自政府的干预。

  新政热背后并不局限于对历史本质的追溯,经济学家吴敬琏在《新政VS大萧条:被遗忘的人和事》序言谈道,“人们情不自禁地把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与上次世界"大萧条"作对比,希望从中找到对造成危机的原因和走出危机路径的启发。”然而不同角度看待历史却有迥异的看法,典型如美国经济学新贵克鲁格曼,他就一直很推崇罗斯福新政,认为奥巴马应该多多学习罗斯福。不过,奥巴马想效仿罗斯福并不容易。无论如何褒贬新政,新政最大的一个成果就是创造了就业,姑且不论就业岗位日渐受到漠视以及公共事业部门效率低下等常见弊端,仅仅财政支持这项就是如今奥巴马政府无法望其项背。在罗斯福第一届任期内,联邦预算就翻了将近一番,而如今政府的财政支出却面临严峻审查,“预算增加百分之一在国会看来都相当于叛国或者涅槃,或二者兼而有之”。

  历史总是具有多重面孔,对与错、是与非、因与果、左与右、干预与放任、自由与管制在诠释之中变得愈加复杂,正如本书推荐者之一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约翰逊也曾承认大萧条的编写难度之高,“尽管历史学家们认识到了这些事件的重要性,但是却不能说明为什么这场萧条是如此剧烈,而且持续了那么长的时间,这些问题对于现代的历史编纂来说就像是一个谜。”

  幸而,历史并不仅仅是吹弹欲破的薄薄一纸,也不会永远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也很难概括为一句美丽口号了事,顾颉刚断言历史源自“层累地造成”,这本来就是其吊诡与迷人之处。
(责任编辑:钟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