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政策·监管

人民币汇率与工资增长

来源:东方早报
2010年08月02日05:00
  上周,围绕汇率问题,各方又展开一轮争鸣。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中国年度经济评估报告。IMF在报告中警告称,除非中国政府采取包括让人民币升值在内的更多措施来支持国内消费,否则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再度膨胀。

  上周早些时候,IMF披露了该报告的部分结论,其中包括人民币币值被大幅低估。IMF同时表示,支持国内消费将减少中国对外部需求的依赖,使中国经济更好地抵御来自海外市场的冲击。IMF要求中国进一步调整汇率。报告称,货币走强将提升家庭的购买力,提高劳动力要素在所有要素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但是,北京对IMF的评估结果持反对意见。中国政府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资水平上升和已经实施的各项改革将确保经常账户顺差继续回落,并可能在未来几年降至GDP(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

  然而,遗憾的是,IMF所持以货币走强来提高中国家族购买力的观点有误。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经济政策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罗伯特·麦金农证明,在这个向美元看齐的世界,要鼓励中国工资持续高增长、与生产率增速相匹配,关键是确定可靠的人民币兑美元固定汇率。在麦金农为华尔街日报撰写的文章中,他警告:强迫人民币升值效果适得其反。一旦中国雇主担心人民币汇率将来走高,就更不愿意在当前承诺大幅增加工资。这显然是因为汇率趋势的不确定性造成的。这一来自人力成本的风险对出口企业来说,更为致命。

  为说明汇率与工资增速的关系,麦金农举了日本的例子。日本政府于1949年统一了混乱的汇率,并将汇率中间价固定在360日元兑一美元的水平。在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下,日本上演战后奇迹:从上世纪50年代早期到1971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开始以每年约9%的速度增长,货币工资增长速度达10%以上,超过美国的两倍。但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逼迫其他工业国家对美元升值,其中,日本升值17%。到1995年4月,日元从1971年8月份的360日元兑一美元升值到80日元兑一美元。而相应的,到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货币工资增速已经跌到低于美国的水平。

  我以为,麦金农指出的“长期看汇率升值和货币工资增长互为替代”的观点非常值得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者借鉴,也值得那些强迫人民币升值的人士深思。人民币大幅升值预期会吸引热钱立刻涌入中国,并将减缓中国劳动力的工资长期增长。必须看到,加快工资增长令中国的工资水平进一步接近成熟的工业国家,这一趋势不单减轻了抵制中国出口的境外保护主义,更可能扭转劳动力收入占中国国民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当企业利润所占国民收入的过高份额减少,中国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国内消费就会上去,贸易顺差不药而降。

  现在,上海、北京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用工短缺和劳资矛盾已经使很多地方政府将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15%到20%。可见,工资增长正在如实反映中国制造业生产率的高增长速度。此时,如果以政治威胁压迫北京同意升值,最终只会打断中国工资水平按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而增加的过程。其结果,不仅是劳资冲突,甚至是中国步日本之后尘。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电邮:chenxuchenxu@msn.cn,本专栏每周一至周五刊出。)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