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再说经济“新常态”(图)

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2010年08月23日01:25

  关于新常态,最近严重的经济状况已经验证,新常态对未来经济增长和金融市场的影响可能要持续好多年。尽管还有很多人在试图建议找到一条回归过去经济状况的路,但我相信经济的去杠杆、强监管和去全球化的“新常态”已经出现,并将促使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和通缩。当然,新常态不会对新兴市场国家产生上述影响,因为他们有更好的内生性经济条件。

  回归旧常态的路途将无比艰难。这是因为,人口统计学中的那个规律正在发挥作用——它几乎相当于经济问题中的“万有引力”。但经济观察家们力图用其他因素来解读经济问题的时候,人口问题经常被忽略,但恰恰后者决定了经济的最终需求,而需求决定了生产力。

  有了人,才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才有越来越多的商品的需求。不仅仅是因为人口决定了经济增长,而且因为,我们社会发展也相当程度的依赖于人口数量的增长。现代的资本主义时代,和过去几个世纪的都不同。因为,过去几个世纪从来没听说过那个年代人口的数量年增长会低于1%,除了现在。全球的每年增长7700万人口,折合1.15%的年增长率。如此缓慢的步伐。

  当然,正是这新生的7700万人口,意味着7700多万张嘴要吃饭,7700万双鞋需要来制造,7700万的经济个体的需求——房子、家具、车、路,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社会因此越来越繁荣。

  但如果人口增长的数量更少,甚至仅仅预期会更少,都很可能是个糟糕的问题。这和马尔萨斯主义的观点恰好相反。马尔萨斯认为,未来的某一天,全球会耗尽食物,因为人口增长的数量远远超过粮食的增长数量。

  但相反,我的观点认为,社会的发展依赖于最终需求,而如果人口的增速越来越慢,这个世界的核心经济系统将面临考验。我的观点和马尔萨斯完全不同。他认为,生产力会赶不上粮食生产。而我认为,生产力永远不是问题,总会有足够的产出被生产出来满足人口的增长需要。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未来很可能没有足够的人来制造需求。

  其实,全球人口的增长率自1970年代就开始下降,而且是在没有大病大疫的情况下的。从1970年代开始,我们的社会就没有真正经历过私人市场的需求很自然地支撑起经济需求的状况。相反,我们的社会一直依靠人造资本泡沫刺激在发展。

  一个简单的例证是,美国公共和私人债务从相当于GDP的150%直线飙升至300%。而缺少人口基数的增长,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开始或多或少地发展消费信贷,消费信贷占GDP的比例也由此大幅增长。最终在美国,大约GDP的70%依靠居民消费支撑,而整个居民阶层都深陷债务,直到此时,我们发现,经济已经无路可走。

  今天的危险(相比先前的去杠杆周期),在于本轮经济去杠杆化完全陷于结构性的人口下行周期之中,而过去的十年中,人口数量至少还是增加的。日本就是一个现实的范本,当人口数量下降,去杠杆化会导致什么结果——经济长期负增长。这轮的大规模去杠杆化,或许只能和美国和欧洲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所遇到的情况相类比,当时欧美的人口增速也在下降,当时是整个20世纪最低的出生率水平,也是最低的人口增长率。

  上述分析还没有开始讨论,缓慢增长的人口自身老龄化的问题又出现了。日本、德国、意大利甚至美国,随着这些国家婴儿潮时代的人逐步步入60岁以上,他们人口最大比重的群体开始不断变老。他们未来会怎样——不再买新房、更少度假,不再偏好消费,不再几年就换辆新车。养老和医疗问题成了他们最大的担心,这些老龄化的倾向都很可能对我们讨论的新常态状况提供更多的支持:人口中愿意消费的人越来越少,而不愿花钱的老年人则越来越多,两者合并的效果是经济增长大幅放慢的可能性远超以往。

  因此,我们仍旧维持关于未来将会去杠杆、强监管、去全球化的新常态观点,而且相应这会导致更慢的经济增长和只有过去一半的资产回报率(和历史平水平比较)。而且,不断放慢的人口增长速度会导致更加缓慢的经济增长水平。凯恩斯主义中的周期性政策也不会让我们的经济更好过,当前的赤字财政——希望寻求维持一个人为的高消费水平的做法,就好比把钱放进马桶里冲走。而比这更糟糕的是那些政府财政政策,比如鼓励基础建设、鼓励新能源、鼓励教育、削减医疗支出等。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将不断地在老百姓面前挥舞这财政扶持的手帕,不断地把钱冲走、冲走、冲走,直到尝试采取另一条路。 (来源:上海证券报)
(责任编辑:田瑛)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