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财经评论 > 经济茶座

堵住灰色“钱道”当靠权力制约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韩洪刚
2010年08月26日16:35

  中国人比想象中更有钱?最近,著名经济学者王小鲁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实证推算出了这个想象之外的数据—2008年全国城乡居民的隐性收入高达9.26万亿元,占GDP的30%,其中定义为灰色收入的部分为5.4万亿元。

  在题为“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的研究报告中,王小鲁认为,将近三分之二的隐性收入进入了10%最富人群的腰包,而且,由于调查中的种种局限,“最高收入组”人均收入的推算仍然是偏低的。由此来看,中国人的确“不差钱”。不过,确切的说法应该是,中国有那么一些人比想象中更有钱。

  由于“灰色收入”概念本身的模糊性,坊间热议中不乏争议。但是,这一概念指向的是一个不容争议的客观存在。用王小鲁的话说,即“主要是与腐败密切相关的,往往是来自凭借权力实现的聚敛财富、来自公共资金的流失、来自缺乏健全制度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或者来自对市场、对资源的垄断所产生的收益”。

  那么,权力寻租是理解“灰色收入”现象的金钥匙。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没有约束的权力,总是有变现的冲动。权大如政府高官,次之如医院医生、大学教授,小如门房守卫,只要手中有那么一点左右资源或机会的权力,那都有可能“变现”。区别只是在于,权大的拿大钱,权小的拿小钱。

  温家宝总理曾经倡导“穷人的经济学”,他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的话说:“世界大多数是贫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穷人的经济学,那么你就会懂得经济学当中许多重要的原理。”套用这句话,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中国有少数有钱人士,如果你读懂了权力寻租的经济学,你就明白灰色收入在中国盛行的各种原因。”

  一枚硬币的另一面是“有钱人的经济学”。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权的”还需要“有钱的”。存在有权人的“灰色收入”,必定存在有钱人的“灰色支出”。“灰色收入”往往以现金的方式流通,哪一天你发现有权的人床下大捆的现金,不必大惊小怪;“灰色支出”往往以假账的面目隐藏,如经常有人向你打招呼:“要发票吗?”

  2009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报告显示,国家审计署抽查了56个中央部门已报销的29363张可疑发票,发现虚假发票5170张,列支资金1.42亿元。王小鲁认为,审计署已经查出的1.42亿元,不过是冰山的小小一角。公共资金正在以可观的规模,无声无息地流向与权力有关的人群。

  茅于轼先生说:“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捞钱”。可是,如今已是权钱联手,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耍鬼吹灯。这是经济大舞台上频频上演的大戏。我们要提防吴敬琏教授所说的“坏的市场经济”。

  有权和无权,有钱和没钱,本是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中的自然现象,阶层流动只要正常发生,这并不可怕,但可怕之处在于权钱联手形成一个封闭的内部循环体系。结果是有钱的人变得有势,有权的人变得有钱。在权钱的勾兑中,有钱能使鬼推磨,有权能耍鬼吹灯,那些有创造力的产品、有才化的青年往往被制度性地挤出。长此下去,必然导致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失灵。

  所以,必须堵住权钱之间的灰色暗道,正如茅于轼先生所言:“不让有钱的人有势,不让有权的人捞钱”。那么,惟一的办法,便是如温家宝总理所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继续推进政治体制的变革。否则,国家精神与创造力必然走向封闭和萎缩,社会转型一旦陷入困境,改革开放数十年的成果就可能得而复失。

(责任编辑:思涵)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