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公司报道 > 公司创新

爱立信:拒绝被超越

来源:《商务周刊》
2010年08月30日17:06

  爱立信:拒绝被超越

  向服务市场早早转型让爱立信得以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王位,但下一个10年,爱立信需要依靠非凡的想象力,再一次将机会抓在手中

  □ 记者 吴丽

  过去的几年中,全球最大的电信设备巨头瑞典爱立信公司一直在转型,把手机业务与索尼的

手机部门合并后,它已逐渐淡出普通消费者的视界。而正在进行的转身,是从过去单纯的设备提供商转变为电信专业服务以及多媒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这一转变并不轻松,它需要面临更多的挑战。除了新身份的老对手——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外,来自华为、中兴等中国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威胁更令人侧目。据4月23日发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当期爱立信营收总额为451亿克朗,同比下滑9%;净利润13亿克朗(约合1.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8亿克朗相比下滑了30%。其中,爱立信在中国及东北亚区的销售额同比下滑15%。

  过去100年来,从模拟到数字,从固话到移动,从2G到3G,从语音到多媒体,这家成立于1876年的百年老店始终站在变革的潮头。此时此刻,爱立信又到了变革自救的关口吗?

  爱立信的压力

  不知从何时起,“华为能不能超越爱立信”这个话题已经变成了“华为何时超过爱立信”。2008年5月,时任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现任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区总裁的马志鸿在接受瑞典《工业日报》采访时就坦诚,爱立信在中国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而且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已经变成了来自中国的华为。

  竞争日趋白热化。华为2009年年报显示,当年其营业利润率达14.1%,净利润183亿元人民币,净利润率12.2%,净利润增幅超过100%。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artner的统计,2009年,华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已从2008年的11.5%上升至14.2%,趋近爱立信的20.8%。从收入规模计算,华为成功超越了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朗讯,成为仅次于爱立信的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商。

  在全球市场的布局中,北美是华为唯一没有实现大规模拓展的市场。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华为能抢占北美市场20%左右的份额,那就极有可能在2010年超越爱立信,坐上全球通信设备市场的头把交椅。2009年下半年,华为开始全面进攻北美市场。全球最大WiMAX运营商美国Clearwire公司选择华为作为其主要供应商之一,帮助其部署美国首个全国性的WiMAX网络。

  华为甚至杀入了爱立信的根据地——瑞典。2009年12月17日,北欧电信运营商Tele2和Telenor选定华为为其共同拥有的一家公司在瑞典提供4G网络服务。这对爱立信无疑是当头一棒。

  中国国内市场在华为的业绩中同样占据了相当分量。按照华为公布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其在中国联通WCDMA网络格局中份额占到32%左右,排名第一;在中国电信CDMA网络格局中份额为40.4%,排名第一;在中国移动TD-SCDMA网络格局中,份额超过30%,排名第二。而身为全球通信设备巨头,爱立信在中国市场的近况却不容乐观,尤其在中国移动的TD-SCDMA建网工程中,爱立信在前三期招标中都遭遇了败绩,在最近的第二期和第三期TD招标中,爱立信都仅仅只获得了5%的份额,在8家竞标厂商中排名垫底。对此,马志鸿也公开表示强烈不满。

  爱立信不能坐视对手的进逼和赶超。为了与华为拼杀,爱立信开始竭力压缩成本。2009年初,爱立信宣布了成本缩减措施,计划从2010年下半年起实现100亿瑞典克朗的年度节余目标。

  2010年1月1日,爱立信总裁兼CEO思文凯(Carl-Henric Svanberg)正式把权杖移交给了新任CEO卫翰思(Hans Vestberg)。这场未竟战争中的新的指挥官——44岁的卫翰思是个登山爱好者,个头很高,说话语速很快,表情丰富而且酷爱可口可乐。去年夏天他成功征服了非洲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此时的他更希望能征服华为。

  卫翰思对《商务周刊》表示,在研发和技术投入上爱立信仍然保有着优势,加上市场还有一定的成长空间,所以爱立信在全球第一的位置短时期内不会改变,但他的眼光早已放在了下一个10年。“尽管对未来一年发生的事情我们有时会预测太多,但对未来10年发生的事情我们总是预测不够,我相信现在就是这样一个关键的时间点。” 卫翰思说。

  也许欧洲公司深谋远虑的传统,能让爱立信彻底摆脱追赶者。

  未来的机会

  在上海世博会瑞典馆入口处的大屏幕上,人们能看到基于TD-LTE(LTE,是3G技术向4G演进的过程,TD-LTE也称LTE-TDD)的高清视频下载和实时的视频播放,及时了解到园区各场馆出入口的人流分布情况,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参观路线。这是爱立信在瑞典馆展出的基于TD-LTE的最新应用。

  从模拟通信到数字通信2G时代,再到现在的3G,爱立信是最早引入GSM和WCDMA标准的企业,而LTE这个词最早也是由爱立信员工在实验室研发中提出来的,现已经成为行业标准。

  如今,中国移动在TD的基础上大力推进TD-LTE,正合爱立信的心意。凭借在LTE领域的领导地位,爱立信开始把TD-LTE作为其在中国市场收入的新增长点。7月27日,在爱立信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中,明确提到下半年重点放在部署LTE上。在TD-SCDMA领域,尽管目前争取的市场份额不大,但爱立信并不甘心。“在TD-LTE领域,一旦中国移动做好准备,我们希望成为其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因为在TD-LTE上我们有很多的优势。”马志鸿对《商务周刊》强调。

  2010年4月,中国移动启动TD-SCDMA网络四期招标工程,预计招标量将达到9.8万个基站,超过前三期的总和。据说这将是TD最后一次规模空前的招标。为此,各个通信设备商都使出浑身解数,准备围绕这个大单展开一番厮杀。吃一堑长一智,这次爱立信放弃此前在TD招标中的独自竞标的做法,转而采用战略合作伙伴大唐电信的设备,曲线救市。4月21日,爱立信宣布与大唐签署谅解备忘录,共同开发包括TD-SCDMA和TD-LTE在内的先进的TDD解决方案。“我们在TD领域进入的比较迟,整个的市场份额一直没有上去,希望通过和大唐的合作来改善这个市场份额。”马志鸿对《商务周刊》坦承。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双方具体的合作形式尚不明了,究竟是以OEM为基础,还是双方成立合资公司,仍是个未知数。“目前还在谈,我们希望结果尽快会出来。” 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区高级副总裁赵钧陶说。

  目前,全球电信运营商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增量不增收”——用户的数量和业务数据流量在增长,但运营商的收入和利润却未得到相应的增长。向服务市场早早转型让爱立信得以在上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王位,但接下来呢?

  爱立信的目光瞄准了物联网。爱立信相信,通信行业正在从过去的连接不同地点,到现在的人与人连接,未来将向物与物的连接进发。爱立信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个终端互相连接,其中绝大多数是移动终端。“届时,患者将能远程连接到医院,卡车将能与物流中心建立连接以确保最有效的行车路线,甚至相隔半个地球的城市学生和偏远农村的学生也将能通过网络彼此沟通。”这是卫翰思的畅想。

  赵钧陶认为,物联网对全球电信产业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对电信运营商来说也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同时,也将加速运营商的转型。500亿个终端连接对爱立信则意味着下一个能避开经济周期影响的机会。

  在被任命为爱立信CEO之后,卫翰思还多了一个身份——ST-Ericsson的董事会主席。ST-Ericsson是2009年2月爱立信移动平台事业部和意法半导体(ST)成立的股权各半的合资公司。这家公司提供了移动多媒体、连接和平台解决方案。ST-Ericsson的多媒体和应用处理器支持所有的主流操作系统,诺基亚、三星、LG等都是它的客户。这意味着未来在终端层面,几乎所有的主流设备都可以用到这家合资公司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在中国市场,ST-Ericsson也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其TD芯片出货量就已突破500万片,基于ST-Ericsson方案开发的TD终端产品,包括手机、数据卡和嵌入式设备也已超过100款。这无疑为爱立信倡导的500亿连接打下了基础。

  重要的是想象力

  事实上,对于爱立信这家已经航行百年的通讯巨轮来说,变革始终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当2003年思文凯接手爱立信之后,爱立信便进行了一次次的自救运动。思文凯是爱立信这家保守的瑞典企业60年来的首位“空降兵”,此前思文凯从未接触过电信行业。

  2002年,爱立信进行了一次结构调整,将公司的支柱业务确定为:网络系统设备、电信专业服务、技术平台授权、企业解决方案和索尼爱立信的移动终端业务。思文凯上任后,很快发现电信服务业的增长潜力,他力主扩大服务业务的范畴,进入电信网络管理、虚拟空间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领域。事实证明,由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升级以及外包业务的增加,服务业务成为爱立信这几年来增长的最大亮点。

  2006年9月,爱立信再次进行调整,重组为网络、全球服务与多媒体三大业务部门。此后,人们看到一个全新的爱立信。它从一个传统的电信运营商开始蜕变为一家自己定义的“端到端全面通信解决方案及专业服务提供商”。赵钧陶表示,目前爱立信代运营商直接管理的移动网络用户在全球约5个亿,“从这个角度讲,爱立信管理着全球仅次于中国移动的第二大网络”。

  那时候的赵钧陶在中国区负责爱立信的销售业务,起初他还担心过爱立信的转型能否成功。赵认为,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每一次战略选择都意味着巨大的投入,一旦失误,就很难再有足够的力量赶上去。但事实证明,爱立信的选择是正确的。爱立信的每一次转型都会和员工进行充分的沟通,公司为什么要转型,转型将带来哪些前景,对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会带来哪些影响。“这种透明、持续不断的信息分享是很重要的。”赵钧陶强调,就是这种分享使得公司员工坚定了对爱立信转型方向的信心。今年年初,爱立信将原来全球的23个区域市场合并为10个大区,其中原来的大中华区与东北亚区合并成了中国及东北亚区。

  在赵钧陶看来,爱立信转型的成功除了对市场、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更重要的是“充分施展了想象力”。当然,想象力是以了解市场需求为基础的。爱立信于1995年成立了消费者研究室,如今它已成为爱立信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重要一环。每年爱立信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进行数以万计的消费者访谈。2008年,该研究室就对多达两万名15—69岁的用户进行了平均长达1小时的采访。爱立信针对消费者的研究不仅仅关注他们的行为,更着重于从他们的价值观和对高科技产品的态度入手,对不同的消费行为做出解释,从而更好地跟踪消费者使用信息通信产品和服务的行为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爱立信提倡将消费者的想象力也融入到调查结果中。

  爱立信内部还设有一个创新中心,员工有任何好的想法,都可以提交到这个机构。比如,2001年,几名爱立信员工就提出了IPX(互联网交易平台)创新商业模式,得到了公司的支持。自2003年,IPX平台在瑞典和新加坡进行了商用部署,随后开始风靡全球。

  在爱立信看来,商业模式的创新比技术的创新更加令人激动。而爱立信正在做的事情之一,就是让创新去打破更多的商业壁垒。

  据了解,2009年,爱立信全球研发投入约占整体销售收入的13%,在爱立信研究院有600多名科学家在试图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今年6月,爱立信在全球举办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大赛,评出全球大学生所做的最好应用,然后在实验室进行验证,再进行商业模式的可行性评估。

  “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都是富有想象力的,现在是得让想象力充分施展的时代了。” 赵钧陶说,尽管变革的前景难以预测,但他相信爱立信能够依靠非凡的想象力,再一次将机会抓在手中。

  “现在是得让想象力充分施展的时代”

  ——专访爱立信中国及东北亚区高级副总裁赵钧陶

  《商务周刊》:众所周知,爱立信一直在不断地转型,而且大都获得了成功,在您看来成功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赵钧陶:相比其他产业,高科技产业更加复杂多变,从技术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来讲更短。我上大学那会学的知识现在不知道还有多少可以用的。你一旦决定选择这个产业,一生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所以,从大的背景来说,这个产业变化很快。

  爱立信为什么转型比较成功,我觉得是这个产业的特点决定的,你必须不断地转,不停地转。首先是对市场、用户的充分把握。任何一个转型脱离市场都不会成功的,爱立信能够不断地成功转型,是因为它100多年来和客户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不是在一个单独的市场,而是在全球市场,这也就意味着多样性,那么你对这个市场就必须有全面的了解。另外,在这个基础上,转型要对大趋势有所把握,要有战略的前瞻性,这个也是相当重要的。很多企业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战略转型的失误,说垮就垮了。这个把握就源于对市场的洞察力。

  可能你听起来会觉得这些东西很空,但是要是没有这些,转型绝对不可能成功。爱立信在1980年代就做了一个决定,全力以赴做移动通信的开发,当时很多人并不认可,但是爱立信却觉得这是人类基本的需求,于是我们成功了。后来我们又转型做电信专业服务,也成功了。近十年来,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把自己的网络外包出去,爱立信是第一个洞察到这个趋势的,第一家做这个转型的,所以爱立信现在才成为全球最大的电信专业服务公司。目前爱立信超过40%的收入来自于电信专业服务。

  我们现在又面临新的转型。爱立信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500亿个互联终端。这就是我们未来的方向。500亿连接我们是在2008年提出这个想法,2009年开始对外描绘这个愿景。

  另外,我想强调一点,转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爱立信的转型就是一直在做,不断地提升自己。比如,在我们最近的一次全球大会上,我们提出仍然要继续扩大电信专业服务业务。

  《商务周刊》:您提到的要对市场、用户有充分的把握,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做,不过并非都做得很好。

  赵钧陶:你说得很对,很多东西不只爱立信在做。真正能够做下去,实际上是一种积累,不是你一年两年就能学会,做到的。这种积累就是爱立信100多年来和客户发展起来的关系,那种互相信任和理解。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个很大挑战,就是你能否获得这个信任,只有获得了这个信任你才能更深入的观察对方,从对方那里得到他真正的困境、苦恼。这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

  拿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来说,它成立于1995年,如今已成为爱立信向服务提供商转型的重要一环。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每年在全球超过25个国家进行数以万计的消费者访谈,这是基于爱立信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存在的。有些公司可能也会这么做,但是不见得有这个基础。另外,建立一个消费者研究室是很容易的,但是正确理解客户需求并形成企业战略层面的共识却不容易。而爱立信已经拥有了一个很成熟的机制。

  《商务周刊》:要实现未来的500亿连接,目前的阻力有哪些?

  赵钧陶:当然现在不能说技术上都具备了,不过技术已经不是主要的阻力了。现在的技术发展特别是3G 、4G的发展,已经提供了一些基础,你原来没有足够的带宽、没有足够的规模效应,现在从大的技术上来讲已经解决了。但是如何把这些基础的技术具体应用到每一个产业,还需要大家开发。另外一点,我觉得更主要的是我们的思路和眼界还没有完全打开。每一次大的产业革命、技术革命都是富有想象力的,现在是得让想象力充分施展的时代。

  500亿连接,不仅仅会给消费者带来益处,还会对各个纵向产业带来巨大的影响,而这些影响产生的机会和创新的源泉是不可计量的。你可以想象那时会有多少新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出来,产业链会向纵向、横向进一步延伸和充实,这就是机会。不仅仅是爱立信、华为的机会,也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的机会,而是各个产业的机会。对于在未来500亿连接中获胜,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最近爱立信召开了一个全球会议,其中一个信念就是,我们可以加强生态系统产业链的运营力量。

  

(责任编辑:李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