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尽管其过程复杂、艰难,但“值得期待”
【背景】8月31日,央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表示,可考虑争取国家允许东北率先开展存款利率上浮试点,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打破金融行政垄断。具体操作上,可分阶段逐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
三天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也表示,在物价指数日渐走高的情势下,应适时推出存款利率浮动机制。 目前中国银行机构的存款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并有上限控制,而贷款利率基本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上浮,这人为形成了较大的存贷利差,即实质性的价格垄断。同时,金融业的行政性垄断,导致民营资本难以进入金融服务业,金融市场垄断格局难改。 在价格垄断和市场垄断格局下,银行只要扩大贷款投放,就可以轻松获利。银行始终有强烈的信贷扩张冲动,贷款大多投向大企业和地方政府基建项目。银行与企业、地方政府的这种利益格局使经济增长方式更加粗放。 长期以来理所当然赚取垄断利润的中国银行业,难道这次真的会忍痛“割肉”?让利的手段是否只有利率市场化一招?银行业由来已久的垄断,能够就此打破吗? 中信建投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魏凤春认为,目前,流动性严重过剩,甚至更加恶化。要降低流动性过剩带来的风险,一是改变过剩流动性的生成机制,二是缩减存量过剩流动性的套利空间。而要达到这两个目的,都需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
魏凤春指出,在目前流动性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廉价货币带来的后果,是各方对推进金融改革需求越来越迫切。此次央行官员关于存款利率浮动的建议,释放了加快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信号。 中国始于2008年10月的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2009年、2010年国内流动性严重过剩。即使在2003年至2008年,流动性稳中有降,但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这引发股票市场的一轮大牛市,还造成房地产泡沫,并引发两次通胀。 过剩流动性来源于廉价货币。一旦产生,由于其逐利本性,加之拥有者不会容忍其持续低收益,由此引发过量资金在各个市场之间无序流动,引发资产泡沫、通货膨胀、资金外流等威胁。 在魏凤春看来,未来五年,中国面对信贷过度投放的恶果,收紧货币的总趋势不会改变,但是,由于信贷增长的惯性,新增信贷在数年之内会维持相对高位。也就是说,M2和信贷的增长速度还会快于GDP的增速。由此,国内流动性还会持续上升,但趋势有所放缓。 魏凤春认为,存量流动性过剩的后果之一,是旨在调节增量流动性的货币和信贷政策的效力都将大幅降低。同时,伴随体制改革和博弈加剧,银行的信贷风险会逐步由“隐”到“显”;资产泡沫,主要是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威胁越来越大。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是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尽管这是一个复杂、艰难并且可能反复的过程,但“值得期待”。这已不仅仅是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还是建立新的银行竞争秩序、“使银行成为真正的银行”,并发挥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有效性的需要。 在她看来,在现阶段,决策层应尽早考虑,如何运用较紧的货币政策、利用资产价格的周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调整整个金融业的利益结局,而不是再一次的负债扩张。■ 延伸阅读:中国的利率制度的高代价 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存贷款利率是由中国人民银行,也就是央行决定的。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华盛顿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迈克尔•佩蒂斯(Michael Pettis)对此表示:“央行人为拉高银行存贷利差,导致当前利差比原本应该由市场均衡所决定的正常水平高出约1.5到2.5个百分点。” 利率体制的影响遍及经济的各个层面。首先,中国的几家国有大银行——按照市值计算,已经成为世界最大银行之一 ——能够利用这样的存贷差提高利润水平。其次,由于人民银行为国有银行提供“指导性”企业贷款贴现率,中国大量的国有企业多年来都能够以较低价格轻松获得贷款,而中小企业则不得不面对艰难的融资环境。最后,中国的普通家庭也受利率影响,低利率和不断攀升的通货膨胀率正在蚕食他们的储蓄。[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