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宏观经济 > 聚焦2010年8月经济数据 > 2010年8月经济数据各方评论

交行:外部需求空间收窄 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

来源:搜狐财经 作者:陆志明
2010年09月10日17:54

  进口增速上升,贸易顺差回落——2010年8月份外贸数据点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2010年8月,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585.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34.7%。其中出口1393亿美元,同比增长34.4%,比上月放缓3.7个百分点;进口1192.7亿美元,同比增长35.2%,比上月提升12.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200.3亿美元,较上月环比减少30.4%。

  8月我国进口增速重现上升,贸易顺差逐渐回落。8月我国进口同比增速自3月连续下降之后重新回升。从进口、逆差增长较快的国别分析来看,1-8月我国从日本进口1115.6亿美元,增长41.9%。对日本贸易逆差362.3亿美元,增加94.8%;从东盟进口973.1亿美元,增长54.4%;对东盟贸易逆差92.4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贸易逆差仅为1.1亿美元。

  从进口增长较快的商品结构分析来看,铁矿砂及精矿进口4.1亿吨,微增0.1%,但进口均价达每吨118.6美元,上涨55.1%;大豆进口均价为每吨437.9美元,仅上涨1.9%,但进口3553万吨,增长达20%。此外,进口机电产品4194.4亿美元,增长42.3%,其中进口汽车52万辆,增长1.4倍。

  进口总额与增速回升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国内自然灾害气候导致对农产品等大宗商品需求回升。1-8月累计我国进口的谷物及谷物粉同比增长80.3%,大豆同比上涨22.3%;

  二是国内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未出现明显放缓,前期4万亿投资计划仍在实施过程中,对相应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进口需求较高,如8月份我国铁矿砂及精矿进口同比增速保持在54.27%、原油同比增速从7月份的7.32%恢复到28.11%;

  三是国内经济增长、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带来的技术改进型进口需求旺盛,8月份我国机电商品进口同比增长从7月份的29.96%上升到39.40%、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从7月份的30.26%上升到39.64%。

  出口增速趋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与东盟贸易往来增速趋稳,出口东盟占总出口比重出现下滑。这与近期东盟普遍面临的经济过热降温有关。8月份中国对东盟出口新增113.60亿美元,同比增速连续3个月下滑至21.83%;

  二是虽然欧债危机的放缓与欧美经济的弱势复苏延续,但是经济短期内轻微的二次探底压力犹存,尤其是欧美对华贸易摩擦仍处于不断增加态势之中。8月份中国对欧盟与美国出口新增279.29、267.35亿美元,同比增速从7月份的38.11%、38.32%下滑至在34.35%、35.39%。

  贸易顺差及其同比增速高位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进口增速反弹而出口增速趋稳。8月份进口当月值比上月增长24.81亿美元,而出口当月值比上月下降62.19亿美元;进口与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从7月份的23.21%、38.04%变为8月份的35.23%、34.36%,进口同比增速上升12.02个百分点,而出口增速却下滑3.68个百分点。

  未来世界经济延续弱势复苏,市场担忧二次探底的情绪有所上升,预计进出口增速将趋稳回落。一是未来东盟国家加息调控压力较大。亚洲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加息将会对经济过热产生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与此同时,新加坡等国开始对本币升值和房地产等国内资产市场进行调控。未来东亚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对这些国家的进口,也即中国部分出口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

  二是发达国家弱势复苏势头延续。欧债危机虽总体趋于缓和,但局部风险犹存。IMF发布报告称市场早先高估了欧债危机的风险。欧盟金融风险管理机构和权力分配取得一定进展,欧盟系统性风险委员会、银行、保险与金融市场“一会三局”监管机制逐步建立起来,并且欧盟对其成员国,尤其是希腊、西班牙等外围欧债危机国的财政监管力度开始增强,未来不太可能再度出现年初的市场恐慌情绪。但是近期由于欧元区各国举债力度大增,希腊、葡萄牙等外围国家经济衰退、举债压力明显;并且欧盟经济火车头德国7月份出口环比意外下滑1.5%,进口下滑2.2%。这也给欧盟经济稳健复苏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美国、日本经济表现继续低迷,虽然美国制造业的PMI指数从7月份的55.50回升至8月份的56.30,但是出口新订单指数从7月的56.50下滑到55.50,进口指数从7月的52.50飙升到56.50,凸显美国贸易逆差的压力大增,对此奥巴马政府已经提出新的20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不过该刺激计划目前在预算紧张、且两党选举临近的情况要想在国会通过并不容易;日本制造业PMI指数从7月份的52.80继续回落至8月份的50.10。由于近期深受日元强势升值之苦,日本央行宣布将采取措施干预汇市,并且维持宽松的利率政策。但从历史干预的情况来看,实际收效将十分有限。

  综合而言,欧盟与美日在“二次探底”的担忧之下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路径,两者孰优孰劣必须因时因地制宜,短期内难有定论。不过从目前来看,欧盟紧缩赤字虽然延缓了复苏的速度,但是其稳健性更高,也更能得到市场信心的支撑。

  此外,欧美为推动本国出口产业经济复苏,未来对华贸易摩擦仍处于不断增加趋势,中国出口增长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考虑到欧美日对华高科技出口限制的有限放开,中国进口可能会因此略有受益。

  三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趋稳中有增。截至9月3日RJ/CRB指数稳定至272.77,已基本回复到2010年初欧债危机爆发前的水平。这也反映了上半年由于市场担忧欧债危机扩大带来二次探底风险造成的状况得到基本缓解。另外,考虑到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加息、紧缩货币等措施减压经济过热、欧美日发达国家弱势复苏、以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国内对大宗商品的需求有所下降,未来大宗商品市场更可能趋于平稳,对进出口波动的影响将会降低。

  四是OECD所有国家与G7的商业信心指数(BCI)与消费者信心指数(CCI)仍处于持续缓慢下滑的过程。其中所有国家与G7的BCI分别下降至100.99、101.06;CCI分别下降至98.76、98.16。这表面OECD国家与G7的经济复苏信心仍然处于小幅下滑过程,经济复苏的预期仍需得到进一步改善。这对未来中国出口和进口上升都将产生不小的压力。

  出口增速将继续放缓。从外部环境来看,新兴市场国家采取加息、抑制资产过热等措施减压经济、欧美日发达国家弱势复苏延续并可能低幅调整,中国的出口需求空间将会收窄。此外,欧美发达国家次贷危机之后强化出口产业优先策略,对华贸易摩擦将会不断增加,再加上去库存周期已经开始,外部出口环境未来可能继续变差;从内部环境来看,中长期工资上涨压力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出口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多项因素累加可能会对出口增速回落产生较大的影响。

  进口增速将持稳回落。对进口增长不利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西部开发与廉租房建设投资仍需较长的周期;二是出口放缓,尤其是低附加值的“两头在外”加工型出口下滑将会减少对进口的需求;三是进口需求下降、人民币未来可能升值,以及大宗商品市场趋于稳定可能会降低中国进口总额成本;四是国内淘汰高能耗的过剩产能逐步推进,将会导致对上游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需求下降。

  贸易顺差将渐趋正常。目前中国贸易顺差虽较7月高点回落,但已经回复到2007-2008年间的常态水平,虽然未来中国进出口均会面临一定程度的缓慢下调压力,但是由于中国本身的全球产业制造中心优势、亚洲新兴市场复苏较快、以及国际大宗商品市场趋于稳定,未来出口下降的速度会慢于进口,因此预计未来月度贸易顺差仍会在200亿美元左右常态水平上下波动。

  (执笔:陆志明,金融学博士,交行金研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