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PI同比小幅上涨、PPI同比小幅回落
CPI同比增速再创新高。8月份CPI同比小幅上涨至3.5%,与上月相比,同比涨幅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8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拉动CPI上涨2.5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4%,拉动CPI上涨0.6个百分点。8月份,CPI环比上涨0.6%。8月CPI同比再创新高的主要原因是主要农产品价格持续明显上扬所致。
近期洪涝灾害影响蔬菜生产、运输以及生猪供应,从而导致蔬菜、猪肉价格持续上涨,同时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和国内可能的秋粮减产推升公众通胀预期,从而推动粮价持续上涨。
短期内食品价格的惯性上涨仍有可能推升CPI上升。但是,随着洪涝灾害影响减退和高温等恶劣天气逐渐转好,四季度主要农产品供应将逐渐充足,食品价格涨势会逐渐趋缓回落,同时正翘尾因素已过峰值并开始逐渐消退。此外,随着8月商品房销售成交量价齐升,购买需求挤压租房需求,同时高校毕业生租赁、为子女教育而租房等季节性因素逐渐消退,房租同比涨幅继续回落,这也将推动非食品价格保持稳定。
PPI同比回落幅度收窄。8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延续上月回落态势,同比上涨4.3%,增幅比6月小幅收窄0.5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8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增长7.5%。近期部分大宗商品价格上行的输入性影响以及8月国内工业生产季节性反弹导致PPI减速趋缓。受伯南克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刺激经济言论及日本宣布实施新的经济刺激计划等利好消息的鼓舞,近期市场风险偏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国内钢材价格中止了连续三月的下跌走势,开始触底反弹。此外,由于制造业季节性回暖,8月国内工业生产出现阶段性反弹,直接体现为8月PMI生产指数回升和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上扬,这也抑制了PPI同比回落幅度。
二、趋势性拐点来临,四季度物价将平缓回落
虽然8月份CPI同比创22个月新高,且近期物价仍可能由于季节性因素出现惯性走高,但随着灾害性天气、需求、供给、货币等多重通胀生成因素影响逐步减弱,物价趋势性拐点正在到来,CPI即将见顶平缓回落。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经济增速继续放缓抑制整体物价持续上行。近期虽然由于制造业季节性回暖,工业生产有所回升,经济增速回落出现放缓迹象。但是,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仍不明朗,美国经济二次放缓已不可避免,我国外需下滑仍有可能加速;在基建投资持续下滑、房地产投资缓慢下行、工业生产面临去库存和去产能压力等因素影响下,8月份的景气回升更多是一种季节性扰动,整体经济下行的大趋势目前并没有本质性的改变。8月份进口订单和企业采购量指标继续下滑,以及季调后的PMI实际上略有下降,都表明内需的回暖仍有待时日。而经济仍处下行通道所导致的负产出缺口扩张决定了物价上涨动力无法持续上升。
二是天气原因造成的食品短期供给冲击逐渐消退直接推动CPI见顶回落。随着前期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减弱和天气转凉,同时在政府重拳打击炒作农产品和对猪肉、积极调控粮食等库存储备等因素影响下,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势头将受到抑制。具体来看,前期拉动猪肉价格大幅反弹的自然灾害和疫情因素逐渐消退;由于猪粮比重回盈亏平衡点之上,养殖户生猪宰杀抛售减少;目前生猪存栏量仍然较高,同时国家冻肉储备充足。未来猪肉价格涨势将趋于放缓。粮食价格虽然存在国际粮价大涨、秋粮面临减产等上涨因素,但由于口粮和工业用粮需求保持稳定,由于连续多年丰收,今年主要粮食作物库存较为充足,粮价的快速上涨不具有持续性。
三是正翘尾效应逐渐消退减缓物价上涨。下半年随着基数值逐渐走高,翘尾因素正效应将逐渐消退。CPI翘尾因素在6、7月份达到2.1%的年内峰值,此后将逐月回落;PPI翘尾因素已早于CPI翘尾因素开始减弱。在翘尾因素决定CPI和PPI走势的情况下,未来CPI、PPI涨幅将逐渐回落。
综上所述,在灾害性天气、需求拉动、供给冲击、货币因素等通胀生成因素减弱的影响下,未来通胀压力将趋于缓解,四季度CPI同比将见顶平缓回落。同时,一些结构性上涨因素将长期存在,并将导致整体物价回落速度和幅度有限。
未来两个月,甚至年底某些时段,这些结构性上涨压力可能会突出显现,从而引发物价阶段性反弹。首先,前期自然灾害影响仍未完全消退,近期食品价格仍有可能惯性上扬。猪肉价格未来虽不会出现暴涨,但仍将震荡上行,生产成本的持续提高和减产因素也会推动粮食价格稳定上升,特别是后期仍有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以及邻近双节和年底消费旺季等季节性因素可能会再度拉动食品价格明显上涨;其次,工资上调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助推服务品价格上涨;最后,美国如重启定量宽松政策将导致美元走弱,国际大宗商品的反弹走强将加大输入性通胀压力。
如果没有其他突发性因素并在政策及时的调控下,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2.5%-3%之间,PPI同比涨幅在4.5%-5%之间。2010年总体通胀水平将处于相对温和的状态。
四、系统安排,协调配合,有效管理通胀预期
当前我国物价下拉因素逐渐增多,通胀压力趋于缓解。但是,未来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物价潜在的结构性上涨因素依然存在,物价运行态势尚存较大不确定性,某些时段通胀压力仍有可能卷土重来并突出显现。因此,政府有必要运用包括经济、行政等政策手段在内的组合拳,加强对通胀预期的引导和管理。
一是要继续加强和改善流动性管理,把握好信贷投放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适度增长,降低社会通胀预期。未来货币政策不会更紧,也不会全面放松,而是以维稳为主,加强动态优化。货币政策操作手段仍应以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工具为主,同时要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松紧力度。
二是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持国内农产品价格的基本稳定。短期政府要继续运用储备投放、区域调运和进出口调节等多种手段,加强对重要农产品市场的调控,控制价格上涨的预期;就中长期而言,要采取价格支持、增加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于农业生产的激励,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和利益补偿机制。未来政府还要加强信息发布预警和价格监测,提高农产品市场信息透明化,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农户合理安排生产。
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抑制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胀。在产业政策上开放民间投资、打破垄断来提高企业效率;财政上加大研发投入和教育投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进步和创新,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对低收入群体和工薪阶层适当减免税收和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四是降低大宗商品需求波动幅度,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国外相关行业产能扩大投资,在全球范围内更好地配置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