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系列经济争端围绕汇率展开。汇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焦点问题。
美国希望人民币汇率上升,根据欧美各经济机构的研究,升值幅度大约在7%到20%之间。自6月9日人民币汇率恢复浮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大约升值了1.5%;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3%。
围绕汇率是美国的经济布局。美元低汇率有双重目标:第一,实现奥巴马的出口战略;第二,顺便减少美国的实际负债。
据9月16日美国白宫发布的经济报告称,总统奥巴马推动的贸易5年出口倍增计划进展良好,今年上半年出口量同比上涨18%。奥巴马年初的计划是5年内出口增加一倍,增加200万个就业岗位。为达成该计划,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商业、贸易法律保障举措,放松低端技术的出口管制,而压迫人民币汇率上升正是大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什么时候美国计划初步达成?按照美国国务院商业事务特别代表哈里顿的说法,是帮助美国中小企业树立全球化的理念,让美国中小企业尤其是占出口总额三分之一的服务业拥有全球理念,占据全球市场。
制造业布局初步的同时,美国国内的大企业则占据全球创新经济的制高点,地球人挥舞着货币抢购苹果机,是美国最乐于看到的景象。但这只是技术上的小突破,美国经济需要类似于上世纪80年代IT行业的大突破,在新能源领域引导全球经济的走向。而在这一方面,尚未看到美国有更多建树,技术水平与德国、日本相当,没有突出优势。
因此,从长远来看,美国需要人民币实现彻底的国际化。在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中国经济的体量还会有成倍增长,美国新技术羽翼已丰,能够从金融、能源等各个方面狙击中国经济,坐稳新时代 “罗马帝国”的宝座。
从战略上说,人民币不可能大幅升值。如果人民币像日元一样,继续大幅升值(自2008年8月初至2010年9月中旬,日元对美元、欧元分别升值了24%、33%,分别创下15年和9年来的高点),中国的产业升级无法完成,用阴谋论的逻辑,此时美国逼垮中国对美国经济不利,美国失去了最重要的出口潜力市场,而中国资本项目没有开放,收获不到多少羊毛。
这是美国对于中国汇率政策忽软忽硬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在经济、军事方面保持高压态势,另一方面保留谈判的空间。9月16日,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就人民币汇率举行听证会。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在国会作证时,指出人民币升值速度过于缓慢,升值幅度十分有限,但他同时坦言,中国市场对美国经济复苏至关重要。人民币升值不会抹掉美国全球贸易赤字以及中美贸易逆差,惩罚性的立法或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可能会加剧贸易紧张,并使增加商业机会的努力变得复杂。
人民币兑美元不可能大幅上升,而是在反复的博弈中缓慢上升,其幅度小于欧元与日元的升值幅度。2009年欧元兑美元升值超20%,澳元、新西兰元、加元兑美元的升值幅度更是达到40%~50%,而日元也在20%以上,人民币从2005年汇改以来达到了条件,但2008年以来并未与欧元、日元同步升值。对日元汇率的行政干预被美国宽容,原因正在于此。
9月19日,笔者参加中欧商学院举办的2010年中欧私人投资高峰论坛,刘军洛先生提出,美国走上减债之路而中国走上负债之路。
货币战争中,经济弱势国家的最可怕之处是高负债率,因为无处可以转嫁成本,最终引发的是国内恶性通胀。最新的报道指出,在过去3年里,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已经翻了3倍,今年6月是6.4%,也许会上升到1985年前的9%。从债券泡沫到储蓄率提升,说明美国人在金融去杠杆化过程中看多美元,而我国在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下,进口超过出口、政府隐性负债大增、外汇储备进行国际化配置,都是被逼出来的补救措施。此时惟一的办法是提高生产效率与进行实物资产配置,当然,性价比不佳的房地产不在此列。
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而言,人民币将稳定地小幅上升,而未来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彻底放开,则有大幅下跌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