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区域经济

温州被指传统产业青黄不接 民资被迫热钱化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剑平
2010年10月14日09:57

  “产业青黄不接,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向衰落”

  “乌鸦嘴”为温州经济示警

  近日,安徽省巢湖市一支招商队造访温州。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接待对方。请巢湖市招商队填写“产业转移对接单”等相关资料后,周德文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该协会一年需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招商队伍1000多批次。温州企业被一批批招商过去,当地产业会不会空心化?

  这也是周德文担心的。据他介绍,温州工业用地价格已经涨至200万元/亩的高位,而中西部一些城市则推出了“零地价”招商政策,令一部分温州企业家跃跃欲试。以温州金属外壳打火机产品为例,鼎盛时期,生产企业达500多家,现在只剩下百余家,而且,有一部分企业家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周德文说:“温州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青黄不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衰落。”其判断的理由,首先是温州服装、眼镜、皮鞋等传统轻工产品的产能严重过剩,企业基本处于同质化竞争。有的企业8条生产线,只有一条在运转。而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至少需要四五年。这几年,如果缺乏新兴支柱产业支撑,很可能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其次,中西部地区针对温州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越来越大。现在,温州人已在全国各地投资建立3.5万家工厂,累计投资额达3000亿元,每年还在以大约1000家企业的数量增长。

  第三,温州既不产油、又不出煤,缺乏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企业原材料与市场“两头”在外,供给的重任全部压在交通运输线路上,企业生产成本较高。

  作为一位专门研究温州经济的当地学者,周德文认为,改革开放初期,温州与深圳、苏州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30年过去了,深圳、苏州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分强劲,温州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增长速度进入浙江省的“前三强”都有困难。

  温州传统产业发展一直延续的是低成本模式。企业创业初期,可以凭借五元、十元一件的衬衫,二三十元一套的西服,薄利多销。现在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如果仍沿袭低端、依靠量的扩张的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

  周德文说,早在2007年,他就不断地给温州决策层提出预警。有的政府部门的官员说他是“乌鸦嘴”,没有与市政府保持一致。

  温州烟具行业协会会长、日丰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发静说,国际金融危机后,温州企业外迁、民资外流加剧,一些本地产业确实存在“空心化”迹象。现在企业仅凭微薄利润很难做强、做大,一些企业便把重心转移到房地产、矿产等领域。

  温州平安易居房产营销有限公司业务人员介绍,去年以来,温州企业厂房出售、出租的数量明显增多。这种现象背后可能隐藏着温州制造业萎缩的危机。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调查统计科相关负责人透露,银行对工业信贷规模增长明显,但是难见工业相关指标同比大幅提升。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奇洪最近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浙江资本追求暴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在产业创新中的投入,当地经济发展动力出现衰竭迹象。

  “过去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现在已经慢人半步,快要落伍了,唯有奋起直追。”周德文说,温州人期望当地决策层改变以往模糊的城市定位,改善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带领与团结全市力量,坚定不移地朝着科学发展的目标前进。

  拒贴“民间资本热钱化”标签

  温州市长:“产业空心化”说得过重

  温州人及温州民间资本的踪迹早已经遍及世界各地。一个多月前,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向政府部门提交了一份名为《金融支持工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报告,建议政府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空间,正确引导民间投资,防止新一轮资金大量外流或热钱化。

  随后,温州“产业空心化”与“民间资本热钱化”的说法,引起舆论关注。从2009年山西“煤改”挤出温州民间资本,到温州人在迪拜、俄罗斯等海外投资屡屡受挫,再到2010年国家楼市新政打击炒房,温州民间资本的传统投资模式被认为已经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曾经的“制造业之都”,是否真的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温州民间资本是不是真的成了游走的热钱?10月10日,温州市市长赵一德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温州“产业空心化”的概念提得不准确,说得过于严重。

  温州产业是否出现空心化

  赵一德说,外界认为温州出现“产业空心化”,这是一种片面的看法。这个观点只看到温州企业走出去的数量变化,没有看到在市场经济中,人流、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等是一种互动关系,没有看到温州市委、市政府对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关闭、停办、合并、转产的宏观政策背景。

  赵一德说,客观上讲,温州土地少、资源匮乏,仅靠消耗资源、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难以为继的。温州人把民营企业一步一步做大、做强,然后到中等城市、大城市与国外进行战略布局,整合国内、国际市场与资源,是企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温州市委、市政府推动的产业梯度转移。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温州民间资本与中西部地区丰富资源的良性互补关系、把温州企业为了避免灰色清关以及贸易壁垒在境外设立工业园区与企业的投资行为,看成是温州的“产业空化心”与资本外流。

  对于外界的评价,赵一德并不回避。他坦言,缺少高端制造业与新兴战略产业,一直是温州的“短腿”。在温州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有极少数企业把总部或研发中心也搬到了上海、杭州等地。“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但又必须顺应的一种规律”。赵一德说,“产业转移是一种相对主动的经济现象,总部搬迁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市场行为。如何增强前者的主动性,减少后者的被动现象,值得温州市上下深刻反思。”

  改革开放初期,温州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发展条件,需要政府以一种“无为”的方式去放手发展经济。在那个时候,“不管”就是对民营经济发展最大的支持。不过,这种“无为”也导致了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方面的不足,城市化进程相对滞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温州的这种滞后现象越来越明显。目前,温州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如上海、杭州、广州,这导致企业发展壮大以后,缺乏人才优势。

  温州人已经意识到,温州的经济社会已进入产业转型发展的深水区。赵一德认为,在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对温州而言,政府必须是有为的,必须主动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产品,主动去再造温州新的发展空间与环境,让优质企业、资本回流到温州本土。如果不这样,温州将丧失发展优势,可能导致在经济发展规律支配下,被动的成分越来越多,主动的成分越来越少。

  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温州人的精神与品牌。赵一德说,温州有175万人在全国各地创业,在186个城市成立温州商会,创办商品交易市场2000多个;60多万温州人遍布世界各地,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侨社、商会227个,商城100多座。温州具有独特的企业家群体、市场营销网络、资本以及人脉资源。

  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温州人回乡投资的项目达550多个,项目投资总额达420多亿元,资本回流、企业回迁、人才回归在温州也是一种潮流。

  赵一德透露,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拓展温州经济发展的空间环境,未来要建设80平方公里的沿海产业带,以及360平方公里的瓯江口新区、滨江商务区,让温州人与温州民间资本携带高端制造业与新兴战略制造业回乡,有“地”落脚、扎根发展。当然,软环境的建设也在同步进行,如何提高办事效率,是政府的重要课题。

  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体系渠道狭窄

  对于炒楼的温州民间资本,赵一德说,相比数以万计的企业家群体,炒楼炒房的企业家毕竟是少数。温州还有大批像南存辉这样“一心一意卖电器,聚精会神做品牌”的实业家。当然,我们也制定了一些措施,防范有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

  赵一德说,今年国家提高银行贷款政策门槛以后,温州炒房团在市场上大为减少,这说明温州人并不像传说中那么有钱。温州富裕人群主要在市区与部分经济强镇。外界不知道,浙江省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集中在温州山区。

  “温州人对市场和商机有着天然敏锐的嗅觉。”赵一德表示,政府部门现在应该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政策、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给民间资本提供平台、渠道与空间,引导民间资本从炒房、炒煤、炒股中走出来,更多地投入到“高科技、办实业、求创新”中。赵一德说,温州市政府与金融机构一直在努力为企业搭建创新的平台与载体,但因金融体系不匹配,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体系的渠道非常窄。

  对温州存在的民间高利贷现象,赵一德剖析,主要原因是民间资金丰厚,金融体系太封闭,市级政府缺乏制定相关政策的权力。温州的不良贷款率在0.44%,是全国金融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之一,可国家对温州特定金融聚集区的金融政策不够开放,银行贷款规模不是太大。如果银行利率可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场需求浮动,资金紧张时年利率在五六分钱之间,市场疲软时利率降低一点儿的话,温州民间资本就会选择放在银行,没必要去冒风险放高利贷。

  赵一德说,今年5月13日,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后,温州市推出一系列平台与项目,确保新政策落到实处,落实到温州本土。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让民间资本迸发活力,如私募、创投、股权、基金,以及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筹建社区银行等,既有贴息措施,又有减息方式,以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入到企业自主创新与技改中,改造提升产业,提高温州经济质量与规范民间资本有序健康发展。

  同时,温州各级政府及金融、银监部门有一整套防范民间资本借贷中可能产生的资金链断裂风险,以及由经济风险转化为社会风险的应急机制。

  温州模式一直受到各界高度关注,尤其是温州民间资本的发展。赵一德认为,民间智囊团与经济学家给温州发出预警,是希望温州在民间资本发展方面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可以促进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是一件好事情。但另一方面,温州的现状与不足不像他们所说的那么严重。

  赵一德说,“我也非常关注舆情,经常从网络等其他渠道听取来自民间的声音。市委、市政府也专门成立了专家咨询委员会,定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对待外界批评,我们更多地当做是一种善意的鞭策。温州是改革的试验田之一,对这样一个地方,没有争议和批评是不正常的。”

  温州能够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是全体温州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结果。赵一德说,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只有科学地选择温州的发展之路,脚踏实地干下去,不为议论所干扰,不为风险所畏惧,才能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才能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

  他透露,温州各大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规划都是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确定的,非常审慎。历史上晋商、徽商从鼎盛走向衰落,就是在某个拐点没有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潮中,谁先行先试,谁就快人一步。温州人要把过去的先发优势转化为现在的“先转”优势。

  温州“民间资本热钱化”是不是炒作

  “温州‘民间资本热钱化’,只是媒体的一种炒作。”温州市金融办主任张震宇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哪里有逐利机会,资本就会往哪里流。这是资本流动的规律,全世界都一样。”

  他说,不管官方与金融机构是否承认,温州民间资本都在地下流动,高息借贷,生息增值。“不能一提民间资本,就视为洪水猛兽。关键是创新制度与机制,把它们引导到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中来”。

  温州市政府办公室一位处长透露,一个手头只有千万元资金的温州人,就敢去投资一两亿元的项目。在温州,只怕没有项目,不怕筹不到资金。“温州人像索罗斯一样颇具投资天赋,甚至连毛细血管中都充满着投资基因。”

  据张震宇介绍,温州中小企业投资增长的50%~60%来自于民间资本,银行贷款只占30%左右。

  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提供的监测数据表明,2010年6月,温州民间借贷规模达800亿元,占当地银行5050亿元贷款规模的16%。早在2001年年末,全市进行过一次民间借贷规模测算,当时是300亿元至350亿元。8年半,温州民间借贷规模增长了1.5倍。

  据统计,到2010年8月末,温州金融机构存款达5887.41亿元。有媒体估算,温州民间资本能拿出来炒作的资金到底有多少?张震宇表示,数字多少不重要,也没有实际意义,关键是怎么引导好、规范好它的流动和发展。

  温州民间资本大部分投资在矿产、房地产等实体经济领域。为什么外界感觉有那么多温州民间资本在游动?主要是温州民间资本每年以14%~20%的速度增值,这部分资金在缺少投资出路的时候,难免会在市场上流进流出。

  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认为,“不能一提民间资本就打击,不能把所有的集资都归纳为非法集资。”

  温州正尝试用政府引导资金来撬动民间资本。比如,拥有5亿元资金规模的温州人股权私募基金,10%是政府引导资金,90%来自民间资本。除此之外,温州金融机构吸引20多亿元民间资本;小额贷款公司聚集了50多亿元民间资本,村镇银行吸纳了3亿元民间资本。

  张震宇介绍,在温州农村地区,除银监部门审批的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外,温州市金融办拟试点乡镇范围内社员封闭的资金流动组织,引导大量民间资本进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而不是继续在监管体系之外游动,无节制地搞一些非法集资、生息吃利差。

  本报温州10月13日电

(责任编辑:克伟)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