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内财经 > 生活方式

海派复兴

来源:《环球企业家》
2010年10月15日09:51

  和平饭店与永久自行车将中国人对上海的记忆截成了两段,但无论是摩登时代亦或轻工业基地,上海都曾是中国消费潮流的引领之地。如今的上海,能否依靠翻新过往品牌重燃旧梦?

  19世纪某一年,欧洲某一小镇某一位手艺高超的工匠,获得某位王室或者贵族成员的垂青,为

他制作了一件或者一批某种对日常生活来说完全无用但又精美绝伦的东西。这位工匠的后人不仅将祖父的手艺发扬光大,而且更具生意头脑,家族的姓氏逐渐成为代表生活美学巅峰的品牌—这,是奢侈品牌的“元叙事”。

  品牌能带来更高的附加值,人们愿意为奢侈品埋单,消费的是品牌背后的故事,品牌的符号意义—这是奢侈品牌看起来并不高深的生意经。

  现在,面对任何一个国际奢侈品牌的管理层的时候,都不再需要问“你如何看待中国市场”这个问题—他们给你的答案一定在你的预料之中。即使不算上巴黎、纽约、伦敦、东京街头近乎疯狂的中国豪客,以及更广大的港澳自由“购物”行的大陆买家,中国大陆已经是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市场。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时,那时还未拓展中国市场的品牌在当年财报上都不会好看到哪里。

  那么,这钱就只能让老外们去赚?在中国,有没有类似的“元叙事”?一旦讲得圆熟了,是不是也可以诞生若干个中国人自己的奢侈品牌?

  “上海”,看起来正是这张“元叙事”的牌。这是一个要打上引号的“上海”—地理或行政上的是上海,而“上海”则与历史和文化有关。

  无论是作为1930年代的十里洋场,还是建国后的中国轻工业基地,上海在过去一百年里遗留下诸多在当时红极一时的品牌。 “老客勒”们偶尔会说起,上海曾经是与巴黎比肩的全球时尚之地,那时的纽约、东京还无法望其项背。

  现今的上海当然还是中国以及全球最重要的高端消费之地,但来自上海本地的高端品牌寥寥无几。如果上海再次以巴黎为参照,紧靠豪爽购买国外大牌的买家,是无法支撑起“时尚之都”的。

  上海滩沉淀下的美好故事,的确已经有诸多敏感的商人开始寻觅打捞。“19世纪的工匠”们也开始蠢蠢欲动。

  争打“上海”牌

  把“上海”当作王牌打得成功的,早有范例:上海滩(Shanghai Tang)。1994年香港名门后代邓永锵在中环创立了首间上海滩 (Shanghai Tang) 专门店,以1930年代上海的衣着设计为蓝本推出改良唐装。这位有着英国“爵士”头衔的邓先生,在品牌创立第二年,就把上海滩大部份股权售予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公司历峰集团(Richemont),上海滩跟卡地亚、登喜路、伯爵表,才真正是自家兄弟。上海滩的设计团队里没有一个上海人,但在全世界都大卖,一方面说明“上海”是张好牌;另一方面则说明这张牌该怎么打,上海人显然没有“外地人”想得更明白。

  如果说奢侈品的游戏规则是酩悦轩尼诗路易威登集团(LVMH)、历峰集团这样的巨头说了算,那么在如今全球都市中兴起的青年潮流文化里,“上海”牌还是先被老外打了出去。 飞跃鞋在2007年突然之间一跃而红,一直到今天,出入上海Mao Club、育音堂等地下摇滚酒吧的文艺青年们,仍然以紧得不能再紧的T恤牛仔裤配一双飞跃鞋为“腔调”或者“范儿”。

  漂洋过海去了巴黎的飞跃鞋,50欧元还只能买到基本款;在上海的劳防用品商店,标价35元人民币,也少有年轻人来购买。进入全球潮流风向标巴黎知名潮牌店Collete的飞跃鞋,2008年更和奢侈大牌Celine合作了一把,限量款当天上架当天卖光光,这是众多中国公司期待实现而未能完成的事。随即回力鞋也得到了一些时尚人士的喜爱,精灵王子布鲁姆就将它穿在脚上。在日本,解放鞋同样被摆进潮流店铺当时髦单品卖。最近在法国设计品牌Agnes.b的官方网站上居然出现了一双“山东泰峰”的胶鞋。

  现在我们知道,这既是一场标准的潮流话题“出口转内销”,又充分暴露出“上海”这张牌,从中国打出去,都胡在了老外手里。

  同意给法国人拿了去卖的是上海大博文鞋业有限公司,但在上海大孚橡胶有限公司看来,飞跃品牌是属于他们的,大博文只是拥有品牌的使用权,凭什么就给了法国人?而且,如今在海外市场,“飞跃”和“feiyue”被法国人注册,不仅大孚拿不到半点好处,连大博文也只能吃哑巴亏。飞跃鞋能否在中国再次流行起来,显然并非老外认可之后其品牌拥有者就高枕无忧。

  由飞跃而来的“国货回潮”的话题,每隔数月就会产生新的讨论,却少有真正成为商业运作典范。品牌也大多集中在飞跃、回力、梅花、蜂花、百雀羚、上海牌手表等。至于怀旧情结能否融入流行文化之中,没有人心里有底。毕竟“国货回潮”所怀的旧,是一个物质匮乏、整齐划一的时代。如果飞跃只有几个老款运动鞋进入市场,也必然无法再次实现顾客“整齐划一”地购买。

  作为新中国的轻工业基地,上海拥有着计划经济时数量最多的消费品品牌。乐观的人会说,这些品牌中总会有几个重新占领市场;悲观的说法则是,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必将死去。飞跃鞋卖到50欧元,并不意味着那双已经被遗忘的鞋子一夜之间就变得金贵了。如果无法在老品牌上纳入现代营销理念,仅仅依靠怀旧情结,依然难成“上海”牌故事的核心。

  谁来复活

  一个绕不开的事实是,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的老品牌,大多都由国有企业所有。他们自然知晓“老字号”的价值,却注定难以成为使其复活的主力军。

  一家民营企业为这些国有企业上了一课。原本也是怀旧对象的永久自行车,最近突然在豆瓣、微博、开心网等年轻人聚集的网站爆红,因为推出了一系列被称为“永久C”的新产品。人们纷纷好奇永久怎么突然之间又文艺又时髦了——这组新款的复古自行车,背后是一个叫作“乘思CrossingDesign”的团队。核心成员有10来个,大都是浙江大学的同学和校友,有产品设计师、服装设计师,也有市场营销广告方面的人。

  永久所承载的,是二八大杠上的童年记忆,是人人都渴望拥有一辆单车的少年印记。相对于飞跃鞋、百雀羚,自行车则更是大工业化的精密产品,永久代表着中国工业曾经的辉煌成就。 但很多人并没有留意到,永久早已被民营企业中路集团收购。

  中路集团和“乘思CrossingDesign”想赋予永久C的,不仅止于怀旧。风格是复古的,工艺则在传统经验和技艺之上加入新技术和新材料,比如保留经典的三角车架,但采用高碳钢材,让车身轻量化;新的人体工学设计,则保证更舒适的骑行姿态,将来还会有个性化订制,以及与各个领域艺术家的合作、打造各种周边产品等。永久C是不是在商业上能够成功,现在还是未知之数,但其在豆瓣、微博、开心网上引起的关注,已经超过了怀旧意义。

  这样具有颠覆性的尝试,对大多仍属国营体制下的国货企业来说还是天方夜谭。豆瓣小组“上海心国货强”组长田波时常会听到的抱怨就是:“国货为什么不作为?”

  不过,也别以为老国货企业都是抱残守缺不思进取,大孚橡胶有限公司近几年来每年都推出飞跃鞋的新款型,田波以及活跃国货爱好者的意见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今年上半年,新款样鞋做了40多款,和田波这样的民间国货推动者们反复讨论以后,推出来将近20款,下半年还会有几十款要推出来。

  9月20日,回力开出其在上海的首家旗舰店,推出了四个品类共150多个系列、近2000多种款式,已经初具现代运动品牌经营的模式。但对于“回力”品牌,这家公司依然有所保留,在高端市场并不强调中文品牌,而发展其英文品牌“Warrior(勇士)”。

  曾经成功重塑老品牌“美加净”、“六神”的上海家化,是上海国有企业对此营销方式最有经验的一家公司。上海家化最近恢复1930年代风靡大上海的本土化妆品牌“双妹”,打起复兴老上海文化的招牌,将“双妹”当做面向全球的奢侈品来打造。

  这种大打老上海风情牌的品牌,上海作家程乃珊很关注,仔细体味她眼里的“双妹”,其实跟上海家化打造的老上海时髦的碎片不是一回事。程乃珊将“双妹”1930年代在洋货林立的大上海打开局面,归功于价格便宜,主要消费群是拥有工作、并非千金小姐的上海新派女人们。产品价格定位的改变尚可理解,但上海家化手中的双妹现在是否已经找到80年前那样的精准定位,目前尚不可知。

  摩登生意

  一个品牌群可以集中在一个城市中兴起,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前提是,经济、文化对外形成重大影响力。在上海,经济的影响力并非短板,老品牌的复苏更多是要如何与本地文化相辅相成。

  在文化领域,老“上海”的摩登此前已经随着“张爱玲热”浮出历史地标,王安忆、陈丹燕等的“风花雪夜”“金枝玉叶”推波助澜。一众香港导演直把上海当故乡,拍了《胭脂扣》、《阮玲玉》、《红玫瑰与白玫瑰》倾诉文化乡愁,直到2000年的《花样年华》更是将上海气息打造得登峰造极。同年,香港地产商罗康瑞在中共一大会址旁,掏空石库门的五脏六腑,塞进去一个消费主义的新天地。在城市地理的意义上,老“上海”摩登从怀旧,已经在作家、导演、地产商手中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意。就中国而言,上海贡献出的“小资”一词,对消费的拉动贡献或许少说也要有数亿。

  “上海”真正从历史的灰烬里重生,则是近十年的事。2001年Chanel在龙华机场走了一场秀,大开了上海人的眼界,也拉开奢侈大牌抢滩的序幕。陈逸飞则慧眼独具相中了泰康路田子坊,租下这里第一个工作室。这个画家的服装生意做得不错,而彼时逸飞品牌的几位设计师,将成为日后上海本土设计最具代表性的名字。可惜的是陈逸飞故去太早太突然,现在看来,他才是真懂怎么去打“上海”牌的高手。假以时日,或许他真能建造起一座植根在上海、只有以上海人的智慧和手腕才能建造起来的品牌大厦。

  但无论是作为奢侈品被打造的双妹,或者作为年轻人潮流的飞跃,说到底,如果不能厘清“上海”被打上引号的过程,只是自以为在地理和行政意义上的上海,就天然拥有话语权,可以诠释历史和文化意义上的“上海”,那么差之毫厘,最后一定谬之千里。

  他们也要时刻提防着不能将品牌建立在“上海”元素的幻象之中。作家木心在他的《上海赋》中说,上海这个地方,“一无文化渊源,二无上流社会”。老上海的霓虹灯,新上海的天际线,只不过代表一种声光化电的现代奇观,这种“上海”,只是外地人眼里的西洋景,以及西洋人眼里的异国风情。

  对于在老品牌中淘金的商人来说,寻找到一个好名字、好故事、好产品自然是他们要做的,但显然这些事情的根基是,寻找到能作为地基的上海文化元素。

  

(责任编辑:曹凡)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