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前任总经理段求平离职之后,中银
保险高管队伍中只剩一位来自保险行业。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参股保险公司之后,正试图利用资金、渠道方面的优势,改变保险公司传统的经营方式。
不满经营现状 今年8月6日,经
保监会同意,
中国银行从
香港子公司
中银集团手中全额收购中银保险100%的股权。从“孙子辈儿”破格升为“儿子辈儿”之后,中银保险受到中国银行更直接的“关照”,银行高管便开始加速入主中银保险。
据中银保险公开信息披露,中银保险高级管理团队中,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都是来自银行系统的高管,占全部4位高管中的3位。拥有保险行业从业经验的,只剩助理总经理兼合规负责人石兴,曾在
太平洋财险和安邦保险担任过管理职务。
在中银保险刚刚成立时,初来乍到的银行股东必须借助保险高管的丰富经验。可是,2005年至今中银保险在规模和效益上均没有突出的表现,是导致中国银行下决心亲手“管教”的主要原因。
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就经营理念而言,保险公司究竟姓“银”,还是姓“保”,其本身并不重要。关键看股东银行拥有的优势,能否真正转化为保险公司的规模和效益。就目前来看,经营理念转姓“银”之后,银行系保险公司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的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
质疑网点优势 对银行系保险公司而言,股东银行给予的先天性网点资源,无疑是保险公司渠道发展的重心,产品开发、人员配备都将围绕此进行。
如中国银行为支持中银保险发展,投入相当数量的网点代售家财险产品。来自
上海保险同业公会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银保险上海地区家财险保费收入143万元,排名全市第6位。
虽然通过股东关系顺利打开银行渠道,但银行网点不会就此降低对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需求,产品实际销售业绩还要靠手续费支持。银行方面甚至还希望有股权关系的保险公司,能够支付更高的手续费,以帮助实现中间业务增长。
某合资寿险公司负责人表示,银行系保险公司看似通过股权合作强化银保合作,可实际上,银行、保险公司在银保业务的利益关系是此消彼长的。由于双方都采取“杀熟”的发展观念,反而会导致交叉业务的增长滞后。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保险高管表示,“银行对保险公司而言,无非就是一个销售渠道,而且是一个低效益的渠道。银保业务成本没有因为银行的入股而下降,因此保险公司表面上业务出现的爆发式增长,不能掩饰渠道结构单一和盈利能力的问题。
”
面临二度调整 我国“大银行、小保险”的金融产业格局,使得资产规模占绝对优势的商业银行,纷纷采取股权收购的方式,获取保险公司牌照。
如今银行系保险公司经营思路调整,其实仍然是阶段性的。一旦这些保险公司想要回过头发展个险、团险渠道,则仍需要引进新一批保险业务骨干。
业内人士认为,相比国内银保合作模式,国际上普遍的“大保险、小银行”股权合作,更有利于形成双赢局面。相比银行方面仅有的渠道优势,保险公司庞大的销售团队、多元的产品结构和稳定的流动资金,能够推动金融集团的整体发展。
中国平安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今年上半年,平安银行新增业务存款中,有22%来自平安保险交叉销售业务;新发信用卡中,62%来自交叉销售。
专家指出,银行参股保险公司是为了建立金融集团,实现金融资源的整合效应。如果银行只是用自己的资源来养活保险公司,那么这种金融集团的发展前途相当有限。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王小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