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伊利义愤填膺指责产品遭遇蒙牛恶意攻击是受害者,继而曝出2004年伊利就曾用同样的手段搞过蒙牛。剧目演进变成了贼喊捉贼。 在失范的商业伦理下,没有真正的赢家。
原以为伊利义愤填膺指责产品遭遇蒙牛恶意攻击是受害者,继而曝出2004年伊利就曾用同样的手段搞过蒙牛。剧目演进变成了贼喊捉贼。
老百姓的生活核心大卖场,背后也暗藏血腥和暴力,同类企业之间的攻击已犹如黑社会。极端的案例是,美的实习促销员强大伟在安徽巢湖最大的家电卖场被格力的促销员打死。
还有康师傅和农夫山泉的持续多年的“水战”;奇虎360和腾讯杀毒市场之争……
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采取的竞争手段越来越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中国营商环境的压力应该是外因之一。大多数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和营销成本陡增的压力。尤其在一些快销品行业,营销投入与日俱增,营销在企业收益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中国乳业是最具代表性的行业,误入了一个靠概念取胜的阶段,而不是靠技术和品牌取胜的阶段。
乳业的概念之争最为激烈。“巴氏奶”,“常温奶”,“鲜奶”,“纯奶”……
原因是产品没有创新越来越雷同,三聚氰胺又毁灭性的打击了所有企业的品牌价值。在产品质量、品牌形象、企业文化等商业元素作用甚小的情况下,营销混战不可避免。
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观。在中国市场化进化的过程中,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健全的市场伦理和价值观并没有形成。
何谓符合商业理性和商业道德的行为规范?还没人能说得清。中国企业向来求术多,求道少。“客户第一,股东第二”在现实中却是颠倒的。
关键是作恶的成本很低。许多竞争手段法律还没法界定是否合法,就像一些宣传就像合法的欺骗。
许多企业的营销手段以诋毁竞争对手甚至整个行业来凸显自己的特性,最终不但陷竞争对手于困境,也使整个行业受损。在一个困顿的行业,单个企业的成长是艰难的。
更缺乏一个完善的商业信用体系,如果行业评议和失信惩戒制度起作用的话势必对一些失范的企业行为起到震慑作用。
未来商业社会的进步靠的是企业素质和企业家素质的整体提升。重塑商业伦理和道德规范,在于企业家的自律,社会监督机制,尤其是法律制度等商业环境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