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10月,银行理财市场也在享受收获的喜悦。当月到期的719只产品中,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收益普遍较高,在33只到期收益超过4%的产品中,信托贷款类占七成达22只,其他普通银信合作类产品平均收益也在4%~8%左右。
表现最为抢眼的当属民生银行发行的非凡资产管理黄
金投资1号理财产品(G01),这款期限一年的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高达46.46%。不过新品发行上没有延续此前的火爆。当月仅发行616只,环比跌去三成。这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首次月度大规模下降。
信贷类低风险高收益
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人,都属于风险规避者。信托贷款类产品,近乎零风险,却有相对较高的收益,在过去一年受到热捧,是有充足的理由的。
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收益普遍较高,投资房地产项目的信贷产品,收益率最高可达11%,其他普通银信合作类产品平均收益也在4%~8%左右。
10月份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有719只,其中仅33只人民币产品到期收益达到和超过4%,占比不及一成;在这33只产品中,信托贷款类占22只,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为3只,其余产品为结构类和股权类产品,共8只。
也就是说,10月份到期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中,将近七成为信托贷款类产品。
信托贷款类产品提高了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平均收益。一旦此类产品不再发行,平均收益将整体下降。该类产品,到期收益率最高为5%,分别是由平安银行发行的赢合力0903—信托贷款类人民币理财产品,光大银行发行的阳光理财“T计划”2009年定向第三十六期产品1(优先受益权)。两款产品均为一年期。
从发行主体上看,收益超过4%的信托贷款类产品中,中信和光大分别发行5只产品,北京银行和民生分别发行3只产品。这样的银行在信托贷款类产品的表现上,是优于其他银行的。
债券类超短期表现抢眼
10月份到期的产品之中,有320只投资于债券、票据或者货币市场等。此类风险较低,收益类型多为固定收益型和保证收益型。到期产品数量占整体四成以上。
从债券类到期收益整体来看,最高为4.6%,最低仅为0.6%。最低的产品为汇聚宝HJB1008X—加拿大元期限可变产品。受加元存款利率较低影响,加元产品的收益率定价相对较低。从到期收益率从高到低排序来看,除人民币产品收益较高以外,仅澳元产品收益率靠前。
最终收益率与同期存款利率比较,从大到小进行排序来看,外币产品收益与存款利率比更大。这也是因为前面提到的外币存款利率相对较低的原因。
例如,收益与存款利率比最大的“聚汇宝”B计划1001期外汇理财产品(2010年9月)2号,这款产品是深发展银行发行的,该产品理财期为1个月,币种为港币,产品到期收益为1.2%,一个月的港币存款利率为0.10%,则到期收益是同期存款利率的12倍。
根据中国银行公布的外汇存款利率表来看,港币、加拿大元、英镑一年定期存款利率不到1%,外币产品中,定期存款利率最高的为澳大利亚元,这也是该币种的债券与货币外汇类产品收益率较高的原因。
人民币理财产品中,超短期产品表现最为抢眼。收益与利率相比,从大到小排序来看,超短期及短期产品收益与存款利率比值更大,也就是说购买超短期理财产品比存款获取收益更高。
将最终收益率与同期存款利率相比,比值为2,意味着获得的最终收益比做同样理财期限的活期存款高出2倍,这样的产品有20只。整体来看,全部251只币种为人民币的债券类产品,其比值都高于1,但高于2倍占比不足一成。
在可以获得高于存款两倍收益,人民币债券类产品中,除两只为一年期产品以外,其他均为1个月以下的超短期理财产品。也就是说,在币种为人民币的债券类产品,获得高于存款倍数最多的产品,为超短期理财产品。
其中,深发展银行的债券类产品表现较为抢眼,存款与收益相比大于两倍以上,且到期收益率与同期存款比值高于其他银行。
新品发行进入拐点
从发行上看,10月份或许将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拐点时期。10月份产品发行数量第一次下跌。
从银信合作类产品叫停至今,已经整整四个月了。苦苦支撑的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终于在10月份跌落三成。银信合作类产品自去年开始,一直都是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被监管层叫停后,市场就议论纷纷,判定产品发行量会大幅萎缩。
出乎意料的是由于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进行补位,发行量加大。同时,银行还处在消化银信合作类产品库存阶段,整体数量维持在历史高位。
据《投资者报》数据研究部分析统计,银信合作类产品叫停后,7月到9月的产品发行数量分别是840、863、853。而10月份仅发行616只。普益财富数据显示,10月第三周,信贷类产品仅发行两只。
信托贷款类产品发行数量大幅下降,在10月份成为事实。从十月第三周数据来看,债券与货币市场类产品发行占比达63.78%,成为新的市场热点。然而,收益较低的债券类产品是否可以满足投资者的收益需求,对于银行来讲,摆在眼前最大的问题是尽快开发出风险稳定、收益较高的投资品,填补信托贷款叫停的空白。
整体发行数量首降,信贷类产品发行骤减,未来,谁将填补风险稳定高收益产品的空白,成为银行现阶段的最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