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国际财经 > 全球经济

一场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引发的持久战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王晓薇 付刚
2010年11月06日11:09

  货币战争局中局

  一场6000亿美元“量化宽松”引发的持久战

  11月3日,华盛顿时间下午2点15分,在全球经济体焦急等待了37天之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正式扣动了第二轮量化宽松的发令枪,宣布将在2011年第二季度前进一步购买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

  消息发

源地的美国股市最先舒了一口气,在经过一轮上涨、回落再僵持的踟蹰之后,11月4日,美国三大股指均以接近2%的跳涨姿态收盘。道琼斯指数与标准普尔500指数双双创下近2年来最高收盘价。

  2%的涨幅不仅反映了美股的“心声”,远在大洋彼岸的欧洲三大股指也发出了同样的欢呼。法国CAC40指数上涨1.9%,德国DAX300指数上涨1.7%,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上涨1.9%。在亚太市场,日本与中国的股指涨幅也保持了与欧美同步,日经指数涨幅创下9月15日以来最高,上涨2.2%,上证指数上涨1.85%,香港恒生指数也收升1.62%,韩国和新加坡股指也分别以0.3%和0.1%的涨幅对全球的欢呼予以了回应。

  与此同时在外汇市场,美元对其16个主要贸易伙伴货币中的12种都出现了下跌,而这也导致了在受美元影响的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中,棉花和糖的价格涨至29年新高,石油价格突破6个月以来上限逼近84美元每桶附近。

  6000亿美元的新增流动性让全球感觉到了欢乐,而这种欢乐能持续多久?

  6000亿的“艺术性”

  美联储此次释放的流动性规模是6000亿美元,比市场预期的5000亿美元多,但比各国政府担心的1万亿美元又少。这一数字究竟从何而来?

  穆迪公司对此的解读是,如果低于市场预期,会让市场失望从而难以达到压低长期利率的目的,但超过预期太多,既给平衡资产负债表增加太多困难,又会给投资者造成美国经济究竟有多坏的疑问。“启动量化宽松其实就是美联储要发出一个信号,即美联储很好地了解美国经济的状况,并有能力付诸行动。”穆迪市场报告中说。

  广发证券分析师余晓宜的看法也类似。他认为,首先,美联储的模型计算表明,5000亿美元QE2相当于降低利率0.5个基点,此外,面对中国、澳大利亚、印度近期的加息,如果QE2太多也可能使其他国家进入加息通道,而使政策效果大减,最后一点原因是,需要给市场一点惊喜,也就是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的预测。

  虽然在制定宽松规模时,美联储会有所考量,但是宽松的目的是决定规模的最直接因素。6000亿美元的规模正可以胜任美联储压低利率的需求。据纽约联储主席威廉·达德利预测,大约5000亿美元的资产购买规模就可将美联储基准利率减少0.5-0.75个百分点。以现有的联邦基准利率0-0.25%区间计算,在启动了第二次量化宽松政策之后,美联储的基准利率将可能降至负的0.25%到负的0.5%区间。这也将创下美联储一个新的历史记录。

  6000亿美元其实并不是美联储二次量化宽松的整体规模,而只是其中的新增规模。此外还包括美联储在第一次量化宽松时的盈余再投入。据纽约联储透露,到明年6月之前,美联储购买债券的总额将达到8500亿美元到9000亿美元,同时并不排除或以每月1100亿美元的规模进行购买,其中可能750亿美元来自新增额度,350亿美元来自回笼资金,这一额度也正好符合国会对财政部当前借款总额的授权。

  在多方权衡之后,美联储给出了一个很具有“艺术性”的6000亿美元。

  还权华尔街

  美联储重新向金融系统注资,目标不是拯救银行,而是令政府烦恼不已的低增长率和高失业率。问题是,能达到目标吗?

  根据穆迪的分析,每价值1万亿美元的资产回购仅能增加0.6%的GDP和提高0.4%的失业率,这对第三季度GDP为2%、失业率为9.6%的美国经济来说意义并不大。而投资机构Zero Hedge在追踪了历次经济衰退进入复苏时期的数据后发现,在经过第一次量化宽松后,美国现在的GDP增长、失业率、收入增加和房屋销售均低于历次复苏的平均水平。只有被流动性驱赶出泡沫的股票市场在脱离剧本表演。

  在美国金融机构对第一次量化宽松流向的调查中也显示,大部分的钱都流入了那些规模庞大的公司,而并没有流向那些能增加消费和就业的中小企业。数据显示,在截至8月的12个月中,银行削减了11.3%的商业和企业贷款。

  “大通胀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企业在做未来数年的预算时会带来极大的偏差,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无法做出正确并令其本身信服的资本支出预算,企业也不太可能增加雇用,这样,美国想要把现在的失业率降低下去也就很难成功做到。”东海证券研究所海外市场高级分析师徐缨说。

  11月2日,美国中期选举结束,共和党人再次获得了众议院的多数席位。选前已有数据表明,来自华尔街的绝大多数政治捐款都流入了共和党的账户。习惯于小政府的共和党人很可能会习惯性地倾听华尔街的呼声,这意味着,在众院制衡下,民主党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制订权实质上可能重归华尔街。

  全球央行被迫站队

  美联储重新启动印钞机令其他央行大为紧张。在被称为央行“接力赛”的一周中,欧、英、日、澳、印央行的决策者们被迫站成了两队。

  11月2日,澳大利亚央行启动了自去年10月以来的第7次加息。将央行基准利率提高25个基点由4.5%调高至4.75%,在此轮加息进程中澳洲联储已经累计升息175个基点。印度在同一天也跟随澳洲央行提高了利率。印度银行将其基准利率和贷款利率分别上调25个基点至6.25%和5.25%。这也是印度央行今年内的第6次上调利率,由于与澳洲央行同频不同次,印度央行共加息了150个基点。

  当经济已经复苏的国家在寻求退出时,仍担忧双底衰退的发达国家选择了按兵不动。

  11月4日,英国央行做出了维持现有利率在0.5%和宽松规模2000亿英镑不变的决定。“英国货币委员会夹杂在对经济增长担忧和对通胀焦虑的矛盾中,只能迫使英国的货币政策像肥皂剧一样,不断重复。”英国《卫报》对央行的决策做出如此评价。

  随后,欧洲央行也采取了同样的观望态度。

  11月5日,在旁观了一周其他央行决策之后,临时提前了央行会议的日本央行选择了口头支持美联储。日本央行在详解了10月28日的购买计划后,再次表示如经济形势恶化,央行将扩大资产购买计划。

  “在此轮的经济复苏当中,世界经济出现了双速度,即所谓的爬行速度和飞驰速度。”世界最大的预测公司之一IHS环球透视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纳瑞曼·贝拉威什说。“很显然,对于这些爬行速度的经济体,政策宁可宽松也不愿意被收紧,尤其是那些存在大量经常账户赤字的国家,他们会采取本币贬值,而对于飞行速度的国家则更愿意收紧政策或者退出刺激,从而引起货币升值。”

  QE2后或许QE3

  美联储释放流动性所造成的美元贬值,可能成为这些已经进入“飞行模式”的国家未来的主要挑战。

  在国都证券研究员许维洪看来,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逐渐通过货币扩张和财政赤字,创造出背离潜在增长水平的“虚假”实体经济需求,从而催生了出口国家的非理性产能扩张。“可以说,美国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欧洲、日本、中国等国2010年货币政策的内生因素——当今世界持续的零利率政策、上游大宗商品的价格飞涨、新兴市场过剩的产能造成的坏账风险,都是泛滥美元欠下的孽债。”

  平安证券分析师蔡大贵认为,和2009年3月的QE1相比,目前所处的背景已与当时不同。首先是国际经济环境不同,各经济体复苏的进程不一致,导致采取的经济政策导向也不相同;其次,刺激的边际效应在降低,美国的货币乘数已由2009年3月的5.1下降至目前的4.4,说明金融体系对流动性的放大效应在降低。“因此,本次量化宽松刺激计划对美国经济的助推作用到底有多大,存在不确定性。”他说。

  国联证券分析师刘杰也同样对QE2的作用持怀疑态度,他认为QE2对于刺激消费和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当有限,原因除美国货币流通速度不断降低,使得增加货币供给的效用大打折扣外,还有在开放经济体中货币政策的“漏出效应”,使得相当一部分资金从金融机构流到了新兴市场,从而造成了推高新兴市场资产价格和物价的负面作用。

  华泰柏瑞海外投资部总监李文杰认为,现在看来,亚洲市场难逃泡沫化,只要美国方面没有收紧流动性,将继续有更多热钱再次向全世界“流窜”,推动全球资产特别是新兴市场股市走向泡沫化似乎是改变不了的事情。

  “上一次泡沫破灭对美国影响大一些,这一次泡沫如果破灭,对亚洲等国家影响要大一些,但美国只会顾自己。”李文杰指出,QE2对美国经济的复苏作用可能会再度令人失望,这意味着还会有QE3,美联储会不达目的不罢休,“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会连带‘牺牲’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

  蔡大贵稍微乐观一点。他认为,如果QE2奏效,对经济的助力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回暖、生产需求的增加,国际大宗商品自然会受益;但如果情况相反,短期内美国经济仍不见起色,市场滋生的避险情绪也会使大宗商品的部分品种成为较理想的投资标的,“因此无论经济向左还是向右,短期内大宗商品市场将格外受关注。”

  在多数国内分析师看来,在QE2的影响下,人们关注的货币战也会出现不同的走向。国金证券分析师付雷认为,可能会出现分化:尽管印度、泰国上调利率,但资本项目的开放依然有望吸引热钱,推动股指走高;但中国则有不同,货币条件回归常态,加强通胀预期管理的提法或将加剧市场震荡。

  高盛中国经济学家宋宇持相似看法。“中国政策制定在过去两年里体现出一个特性:反应非常快,下手比较重。”宋宇预计,最晚到明年二季度,就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以数量为主、价格为辅的调控策略,“这样就会把通胀一下子打没了。”在他看来,短期如果通胀压力比想像的要强,年内加息的可能性也存在,但这只是相对随机的事件。基于这个假设,他认为,中国应该不会出现过去那么严重的通胀。

  发达国家需要刺激,新兴经济体需要防通胀,如此矛盾的两个内外压最终还将在货币上找到“出气口”。

  就在美联储发布决议的一周里,周一,日元对美元5分钟内贬值超过1%,引发日本央行入市干预的传闻。周二,澳洲央行加息刺激澳元对美元突破1∶1,创下澳元自由浮动以来新高;周三,彭博社透露巴西准备干预汇市,周四,韩国政府警告称,正在积极考虑采取措施抑制资金流入。美联储的量化宽松只会将货币战争拖入复杂。

  不只是美国可能会伤到自己,就目前的情况看更可能伤到其他经济体。这意味着货币战争不会终止。

  11月5日,奥巴马为期10天的亚洲四国迂回之行开始。这一次,奥巴马将会积极宣传他的贸易再平衡计划。虽然可能不再高调提及汇率,但是,美国新的货币立场和外交姿态足以证明,人们关注的全球货币战争将在贸易战的“马甲”下转入地下,并成为影响全球市场及各主要经济体国内政策的长期因素。

  

(责任编辑:黄珂)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