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财经中心 > 金融观察 > 资本市场 > 证券市场二十年

中国投行20年变局:从跑传达室到全球扩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蒋飞
2010年11月09日01:50

  今年是证券市场20周年,但如果从上海工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营业部开业,或者深圳特区证券出现算起,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还要更长一些。

  静安营业部早在1984年就承担了飞乐音响的股票发行。当时的发行工作还带有很强的计划性,在当地政府的主导下,营业部员工背着钱

箱到企业的传达室里,一手交钱,一手交“票”。

  在深圳,特区证券承担了万科股票的发行,并且还因社会认购不踊跃产生了“包销”。为了推销这批被动吃进的股票,特区证券员工“除了渔船,哪儿都去了”。

  这些就是中国早期投行的缩影。它们技术“原始”,却不乏理想主义者的激情,也因此不断创造证券市场的第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些土生土长的“投行”一砖一瓦地建起了中国证券市场的高楼与广厦。

  由于市场制度的不成熟,证券行业在世纪之交积累了巨大风险,也因此拖累其投行业务一蹶不振。这一阶段,外资投行大量参与了大型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在H股市场的上市融资,国内券商仅有中金公司等为数不多的投行能与之比肩。

  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以及之后的全流通时代给中国本土投资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股改和权证业务则重新点燃了券商的创新激情。紧接着大盘蓝筹股接连登陆A股市场,中信证券、中金公司和银河证券在大项目上左右逢源。

  2008年的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中国经济的脚步。到了2009年,新股发行重新启动,业界苦等10年的创业板也瓜熟蒂落。在中小项目领域磨剑多年的南方券商雄起,凭借中小板和创业板项目的不断推出和超高市盈率。

  但传统意义上的龙头并没有止歇。坐拥庞大净资本的中信和海通,矢志于国际化扩张。中金公司则已经初步具备了全球业务网络,在客场与国际投行争食。

  中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也不再是象征意义的。早期的几家合资投行大多不欢而散,但如今瑞银和高盛在中国的每个步子都稳如泰山——在这背后是对合资公司业务和人事的充分话语权。JP摩根与摩根大通的脚步也明显加快,前者已经与第一创业组建合资公司,只待正式宣布;后者与中金的分手也到了尾声,即将另起炉灶。

  即使那些中小券商,也纷纷在投行业务上倾囊投入。他们不惜重金从大券商挖人,或者是为了项目资源,或者仅仅是为了凑齐足够的保荐代表资格,以获取投行牌照。

  中国经济亟待转型,中国的投行也正在走入二十年来最广阔的棋局。不论是谁,现在的每一步都会影响自己和对手,并且最终决定哪些名字会与最优秀的中国企业一起被人们记住。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股票行情行情中心|港股实时行情

  • A股
  • B股
  • 基金
  • 港股
  • 美股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财经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