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益于行业持续回暖,光伏业务成为不少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
例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南玻A太阳能业务实现收入8.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13%。南玻A光伏业务收入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该公司目前具备较为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并在今年逐步释放
产能。可以预见,随着光伏项目产能的完全释放,该公司光伏业务收入未来还将增长。事实上,放眼整个光伏产业,在经过了去年的低迷之后,伴随国家对新能源发展的支持、光伏市场需求升温、光伏收入对企业贡献的提升,光伏行业如今又迎来了新一轮投资热潮,产能竞赛日趋激烈。
公开报道显示,无锡尚德今年底产能计划增至1.8GW;河北晶澳太阳能将今年底产能目标锁定为1.8GW,明年还将继续扩产;苏州光伏电池生产企业CSI阿特斯明年的电池片产能将倍增至1.3GW;航天机电提出,到2015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200亿元,其中新能源光伏业务要实现140亿元的销售收入;精功科技拟募资5.82亿元做大光伏产业等等。
光伏产业在2010年或许将有鲜亮的业绩。而与此同时,可预见的市场需求、“多头在外”的产业链风险正使中国光伏产业疯狂扩产的背后暗藏隐忧。
中投顾问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从事光伏产业的企业数量达580家。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究员贾锐曾指出,虽然太阳能光伏产业分属高科技行业,但该产业技术和资金门槛较低,在行业利润偏高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重复建设。
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国,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国际市场。从中长期来看,随着德国光伏安装逐渐进入停滞阶段,其它主要光伏安装国的安装规模一时间难以急剧增长,而今年光伏企业扩张的产能将在今后两年逐渐释放出来,加上可能面临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挑战,未来全球光伏市场将很难再现今年的行情。
作为新兴能源和高科技行业,中国光伏产业还面临着原材料依赖进口、核心技术缺失、产品主要出口的“产业链悲剧”。多数多晶硅企业在成本、质量等方面难以与国外抗衡;同时,国外企业在新兴太阳能电池技术方面的持续进步,对中国产业后续发展也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
不仅如此,中国光伏产品的应用技术标准的制订落后于市场的发展、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光伏产业内外缺乏有效交流互动、自律能力不强等现象,也影响着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市场后进入者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先天不利的局面下,如果仅仅是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和环境成本大规模标准化生产,也许能暂时赢取发展,但结果必将是输掉这场产业竞赛。
中国的光伏产业不能再重蹈部分传统制造业低端产业链生存的覆辙,而应该多方合力破除瓶颈,加快创新步伐,提高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建立品牌优势,如此才能抢占光伏产业全球布局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