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宏观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的同时,也引发了业界对多项数据指标“过高”的忧虑。创25个月新高的CPI,其背后存在着哪些不容忽视的
推手?PPI涨幅超预期,对未来经济领域将有着怎样的影响?作为后续拉动内需的主力——消费为何会在“银十”季节增速下滑?我们试
图通过对10月数据的解读,为本年度最后两个月的宏观经济判断提供一定意义上的“信息”参考系。10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0%,涨幅比9月份扩大0.7个百分点。1~10月,PPI上涨5.5%,涨幅前9月持平。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PPI增幅回升将很可能助推未来CPI走势,尽管工业品传导至消费品领域需要一段时间,但这将给本来就“不轻松”的通胀局势再添了一丝新忧。
“输入性价格”上涨或是主因
今年5月,我国PPI同比涨幅摸高至7.1%,此后开始回落,8月和9月PPI增幅滞留于4.3%,当时市场分析称,10月PPI将开始上行,如今该数据不但上涨,还略高于市场预期。
渣打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李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8月末,中国工业就开始企稳回升,加工业产品已经开始上涨,由于传递至PPI有一定的滞后性,所以10月PPI回升在意料之中。
交行金研中心报告称,受美日等主要经济体可能进一步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的影响,8月下旬以来,黄金、石油、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近期输入性价格影响以及国内需求回升导致了PPI趋稳回升。
细分来看,10月PPI各类别增幅均超过9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上涨5.8%,其中采掘工业上涨11.8%,原料工业上涨8.5%,加工工业上涨3.8%;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上涨2.6%,其中食品类上涨5.3%,衣着类上涨1.8%,一般日用品类上涨2.2%。
此外,10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8.1%,涨幅也比9月份扩大1.0个百分点。
这与10月1日公布的PMI数据高度契合,根据中国物流和采购联合会(CFLP)的调查,有10个行业的PMI购进价格指数超过70%,化纤制造及橡胶塑料制品业等3个行业则超过80%。从产品类型来看,原材料与能源、中间品、生活消费品和生产用制成品类企业均高于60%,其中原材料与能源和中间品类企业最高,达到70%以上。
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工业品价格拉动也不可小觑。10月PMI生产指数回升和购进价格指数持续上扬至54.7%和69.5%。CFLP的分析报告显示,近期部分农作物和农副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其中,棉花棉纱等原料市场供应紧缺,价格暴涨;天然胶和合成胶价格涨幅增大,其中天然胶价格已达3万多元,攀至历史高位。
国泰君安证券的分析报告称,购进价格指数较大攀升,则意味企业成本压力加大。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生产品与社会消费品价格。
专家:未来3个月传导CPI
“未来3~6个月,PPI上涨很可能传导至CPI。”李伟称,10月CPI中,非食品类别已经开始出现增长。
从历史数据来看,PPI与CPI走势并不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PPI向CPI的传导作用不明显。实际上,从二者构成来看,PPI篮子中大部分为生产资料,CPI篮子中一半以上为食品及服务项目。因此,PPI走势主要由输入型通胀和国内投资周期决定,而CPI走势则主要随食品价格波动和国内消费周期“逐流”。
但观测下半年数据可以看出,CPI和PPI同比增幅变化自7月起背道而驰,CPI从2.9%跳升到4.4%,而PPI则连续回落至9月的4.3%,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虽然二者不一一对应,但长时期走势背离不符合经济规律。
李伟认为,PPI上涨能否传导至CPI还取决于市场供求关系,如果是买方市场,则企业需要自己消化成本上升部分,保证市场份额;如果是卖方市场,就可以转嫁成本至产品价格。
中国现在经济基本面良好,需求旺盛。10月PMI中,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58.2%,环比上升1.9个百分点,超过了本月生产量指数,这表明社会需求增长快于企业生产增速,依照经济学规律,企业有条件提高消费品价格来转嫁成本压力。
另一方面,李伟称,由于我国CPI中食品占权重大,所以CPI和PPI也是相互作用,但影响它们上涨的共同原因就是经济过热或者由个别产品供需矛盾带来的经济扰动。中国现在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片面追求高增长,长时期流动性过剩,而大宗商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则是火上浇油。